又到一年两会时。2024年全国两会盛大召开,50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聚首北京共商国是。
氢能作为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发展前景广阔。经初步统计,我们发现,今年两会期间已有至少18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氢能发展建言献策。
23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氢能提案内容汇总如下:(顺序不分先后)
全国人大代表、亿华通董事长张国强:抢抓能源转型机遇 加快构建氢能产业生态
在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亿华通董事长张国强重点围绕加快构建氢能产业生态议题提出建议。
张国强表示,近年来,我国在“政产学研用”资本等高效协同下,氢能产业发展明显提速,但随着氢能产业发展向纵深推进,产业发展也面临新的问题和关键卡点。目前氢能行业总体规模尚小,难以支撑氢能产业可持续发展。
此外,氢能在储能、发电、冶金、化工等领域的应用,尚处于市场应用早期阶段,未形成规模化,难以支撑氢能产业可持续发展。张国强提出加快构建氢能产业生态的建议。具体建议包括三方面,一是推动氢能规模化应用,以规模带动产业提质降本;二是打造低成本绿氢保障,支撑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是突破产业发展政策瓶颈,推动氢能产业快速发展。
张国强表示,建议以市场应用为牵引,有序推进氢能在交通领域的示范应用,拓展在储能、发电、冶金、化工等领域的应用,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
同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打造规模化低成本“绿氢”供应体系至关重要。张国强建议系统构建规模化低成本“绿氢”供应财政支持政策,如在可再生能源发电不易外送的区域,通过电价优惠,以及鼓励光伏、风电等主体与周边用户直接交易等措施,推动可再生能源制氢。
此外,张国强认为,还可通过碳市场赋能,推进氢能产业可持续发展。建议组织研究机构和行业监管部门,尽快制定氢能产业碳排放行业基准及相关方法学开发,将“绿氢”的减排量纳入全国碳市场中,以推动其降本增效,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可加强国际的碳排放标准合作,为未来发展国际氢气贸易及应对碳边境调节机制等国外碳市场政策影响奠定基础。氢能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革新和支撑。
基于此,张国强建议,国家层面统筹建立氢能发展组织协调机制与跨部门联席机制,及时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项重大问题,研究制定国家层面统一的氢能管理制度,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稳步开展试点示范。
全国政协委员王中良:推动绿氢产业利用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王中良提出,为保障我国持续开辟绿色能源新跑道,推动我国绿氢利用取得高质量发展迫在眉睫。王中良认为,随着我国现代能源体系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系统制氢将是规模化发展绿氢产业的重要一环,需及早纳入绿氢标准体系,以碳排放控制作为绿氢认证的“标准线”,国家要统筹推动绿氢标准出台。
“国家相关部门应立足我国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和资源条件,统筹推动制定绿氢技术国家标准,明确并网制氢绿电认证方式和电价定价依据,并结合我国绿电转化产品市场规模在标准中覆盖绿氢制品碳排放要求,培育我国绿氢产品市场。”在王中良看来,要逐步探索工业领域替代应用不断提升氢能利用经济性,拓展清洁低碳氢能在化工行业替代的应用空间。扩大工业领域氢能替代化石能源应用规模。
与此同时,王中良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在巩固风能光能制氢优势的同时,兼顾探索研究制氢技术路线,促进绿氢消费的空间供需匹配,持续优化核电发展方式和绿氢产业链布局。另一方面,结合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特点,重点推进氢燃料电池中重型车辆应用,有序拓展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客、货汽车市场应用空间,逐步建立氢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与锂电池纯电动汽车的互补发展模式。
全国政协委员廖明宏:加快氢能产业关键技术攻关
全国政协委员、厦门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廖明宏表示,“我国氢能产业已初步掌握氢能制备、储运、加氢、燃料电池和系统集成等主要技术和生产工艺,但仍处于发展初期,在产业政策制定、关键技术攻关、人才培养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为解决上述问题,廖明宏建议:一是制定国家层面的氢能安全生产管理政策;二是加快成立政府引导的科创基金;三是加快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四是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培训机制;五是出台制氢、用氢的相关鼓励措施。
全国人大代表、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需加强政策支持 促进绿氢及绿氢化工产业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将2024年两会期间提交关于新能源消纳、绿氢产业高质量发展、改变光伏行业低价中标乱象、农村光伏等内容的多份建议。其中,针对绿氢产业,钟宝申认为,绿氢作为全球新能源产业的重要方向,技术密集、产业链长、带动性强,发达国家出台鼓励政策,支持本地区产业发展。中国需加强政策支持发展,抢占高地,促进绿氢及绿氢化工(绿色甲醇、绿氨等)产业发展。
对此,钟宝申的提案给出了四大建议:
一是建议鼓励可再生能源制氢,支持离网制氢项目申报。二是建议明确政策要求,促进多绿氢多应用场景落地。三是建议完善技术标准和体系建设,做好行业准入。四是建议取消绿氢复合项目进入化工园区的限制。
川渝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呼吁支持将成渝氢走廊区域纳入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
川渝两地聚集了一大批氢燃料电池整车企业、氢燃料电池系统企业、核心零部件企业和制储运加企业,拥有完整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条,大规模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前景广阔。但从推进成渝氢走廊建设高质量发展实际需求来看,仍面临氢燃料电池汽车尚未实现规模化应用、氢源远离应用场景等问题。
委员们建议创建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并将成渝氢走廊区域纳入示范应用城市群,支持两地沿城际干线加快建设氢能基础设施,实现氢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运营,并对车辆推广应用,整车、系统、电堆、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以及氢气供给等给予资金政策支持。
委员们还呼吁推动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联合共建长江经济带氢走廊,加快打造氢能干线高速、构建氢能供给体系、培育氢能产业集群,建设应用场景丰富、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集聚发展的氢能应用先导示范区,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美锦能源董事长姚锦龙: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姚锦龙指出,氢能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国家及地方政府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文件,规划产业发展方向。但氢能产业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推进过程中仍存在氢能尚未实质纳入能源体系、基础设施发展相对滞后、碳减排方法学体系未成型等问题,需将行业卡点、堵点逐步解决,才能加速氢能在各领域的推广应用。
为此,姚锦龙从四个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
一是部门联动,完善政策法规配套措施。
二是拓宽场景,加快氢能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创新引领,加大氢能多元示范应用。
四是开放共赢,构建氢能减碳交易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船舶集团学科带头人郭建增:打通全产业链条 推动海洋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推进我国海洋氢能产业发展,一直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学科带头人郭建增最为关注的话题。去年,他就提出有关加快推动海洋氢能建设、打通全产业链条的建议。
“今年,我还要提与海洋氢能产业发展直接相关的建议。”日前,郭建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氢能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在郭建增看来,海洋氢能是氢能产业的重要领域和未来潜力所在,在我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支持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集中优势资源攻关,对于快速抢占海洋氢能产业发展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发展海洋氢能产业有利于深入推进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解决海上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问题,应对国际绿色航运要求以及实现氢能全产业链技术装备自主可控。
郭建增表示,当前英国、德国等纷纷聚焦海洋氢能产业赛道,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重大装备自主化研制开展激烈角逐,谋求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我国海洋氢能产业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顶层设计缺乏、装备技术发展缓慢、项目经验不足、商业模式不清晰、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亟需国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集中优势资源攻关,统筹推进海洋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对此,郭建增提出四条建议:
第一,加快出台海洋氢能发展总体实施方案。加强顶层规划,立足新发展格局,统筹考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和《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部署,落实海洋强国建设战略,聚焦海洋氢能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大问题,围绕规范运营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创新、氢能产业多元应用试点示范、国家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强研究,确立海洋氢能产业发展定位、技术和产业发展路径,健全海洋氢能配套制度建设,尽快出台海洋氢能发展的总体实施方案。
第二,组建海洋氢能产业发展国家队。一是以我国相关领域重点央企为核心,联合上下游企业与相关科研院所,组建海洋氢能产业发展联合体,集聚优势资源、强化协同攻关、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共同推动我国海洋氢能快速发展;二是加快行业领军人才、高端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快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覆盖全流程的海洋氢能产业人才队伍,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承担科研项目和工程项目建设。
第三,多渠道加大专项资金支持力度。一是加大对装备技术攻关和示范应用的支持力度,相关国家部门出台专项支持政策,对海洋氢能制储应用全产业链装备关键共性基础技术攻关、核心系统与设备研制、研发保障试验验证平台建设和典型装备示范应用等方面提供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二是设立市场化运作为主的海洋氢能经济创新发展基金,鼓励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运营海洋氢能产业投资基金,完善海洋氢能产业融资风险分担机制。
第四,积极开展海洋氢能应用示范。一是在山东、海南、广东等有条件地区选取海上风电制氢、海上输运氢、海上加氢、海上能源岛等海洋氢能典型场景稳步开展试点示范,建立事中事后监管和考核机制,确保试点示范工作取得实效,推动可复制、可推广的海洋氢能示范工程落地;二是以示范带科研,对装备进行充分验证并择机推动应用落地,通过装备研制、演示验证、示范应用,充分测试完善海上制备和储运氢能关键技术、核心系统及设备材料的研制成果,推动形成国内自主化、可持续、可扩展的发展模式,为海洋氢能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全国政协委员、浦东新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国华:多举措加强氢能国际合作 提升全球话语权和影响力
全国政协委员、浦东新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国华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能源转型和绿色低碳背景下,全球兴起了氢能经济热潮,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出台氢能战略规划,加快能源转型升级、培育经济新增长点。考虑到我国氢能技术与产业发展仍面临许多问题,建议多举措加强氢能国际合作。
李国华说,随着《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的出炉,我国氢能发展步入快车道,取得了一些领先世界的成果。然而,我国氢能技术与产业发展仍面临许多问题,表现为:制氢、储氢、运氢等氢能产业链效率还有待提升,氢能领域技术专利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氢能产业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还有待突破。
“我国规模以下的‘光伏+电解’技术制氢的全链能量转化效率仅为15%左右,对应成本为12美元/千克至18美元/千克,是天然气重整制氢成本的近10倍。”李国华说,在氢能领域,许多关键设备、储罐材料、催化剂材料如燃料电池离子交换膜、电解槽新型涂层材料等都依赖进口,属于“卡脖子”问题。为此,他建议:
一是加强与国际组织合作,积极加入国际组织。鼓励推动更多企业加入SBT、RE100、TCFD等国际减碳组织,通过申请在中国成立工作组、邀请设立在华机构等方式,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国际能源机构、东盟等国际组织广泛开展双边合作,促进国内外技术和政策的交流,不断提升氢能全球话语权和影响力。
二是扩大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合作。绝大多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属于典型的自然资源和氢能出口地带,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亟需同中国加强可再生能源制氢基地、加氢站、输氢管道等领域合作。我国应把握技术与战略优势,开展氢能全技术链的产学研应用等合作,提升技术发展水平,建立氢能同盟关系。
三是立足国际视角,加强技术研究和专利技术保护。立足全球视角,密切跟踪国内外氢能技术专利的发展动态,挖掘氢能领域潜在应用技术和专利空白技术。积极与氢能技术水平发达国家开展国际合作,加强互动交流,集聚全球氢能技术、资本、人才和创新主体,着力从氢能源相关基础材料、关键零部件、核心工艺等领域突破。
四是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目前,国际社会已经发布了一系列氢能标准,其中仅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就有55项相关标准。积极在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组织等相关国际机构内申请建立氢能标准工作下属部门或工作组,开展国际相关规则、标准的制定,吸纳国内外权威氢能机构与龙头企业,构建技术、专利、标准联动创新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联泓新科董事长郑月明:支持煤化工产业与绿氢、天然气耦合发展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具有氢多碳少的特点,与碳多氢少的煤炭合成气能够很好地适配耦合,合成化工产品,提高碳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今年,全国人大代表、联泓新科董事长郑月明除了继续关注塑料制品的“白色污染”外,还关注降低碳排放的问题。
他建议,支持煤化工产业与绿氢、天然气耦合发展,支持绿氢技术开发和项目建设,降低绿氢成本,同时因地制宜支持煤化工产业与天然气耦合发展,提升煤化工产业整体绿色发展水平。
“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能源禀赋的基本特征。近年来,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迅猛,积极探索以煤炭为原料向下游延伸生产高附加值产品,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稳步提升,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煤炭资源转化途径之一。”郑月明介绍,在“双碳”目标下,煤化工产业积极实施减碳降碳举措。从化学角度来看,碳元素只能转化,不能消除。煤化工合成化学品过程中普遍存在“碳多氢少”、碳氢比不匹配的问题,导致碳排放量较大。例如煤制甲醇过程中,甲醇合成气要求的氢碳比约为2.05至2.15,但由于煤炭气化后一氧化碳含量较高,氢气含量较低,合成气必须经过变换调整碳氢比,多余的碳无法参加反应,最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排放。要减少碳排放,需要向反应体系中补充氢元素。
除氢气外,天然气是常见易得的富氢原料。郑月明在调研中发现,目前绿氢多为电解水制氢,能源主要依靠风电、光伏,制备成本较高,供应有限,产能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有较强的地域限制。此外,我国天然气整体资源不足,优先作为城市燃气、工业燃料使用,政策上限制天然气作为化工原料。
针对以上问题,郑月明建议:一方面,支持煤化工产业与绿氢耦合发展,支持绿氢技术开发和项目建设,降低绿氢成本,提高供给能力;另一方面,支持煤化工产业与天然气耦合发展,提升煤化工产业整体绿色发展水平。在国家规划的煤化工聚集区,支持煤化工企业根据所在区域能源特点,因地制宜探索减碳方式。在天然气供应较充足的非煤化工聚集区,支持现有煤化工企业在不增加煤炭用量的前提下,采用与天然气耦合技术,实施技术改造,降低碳排放。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推动示范城市群扩容 加快氢能规模化应用进程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今年将提交《关于加快氢能规模化应用进程,推动氢能产业发展的建议》。
在拟提交的相关建议中,张天任指出,当前制约氢能发展的因素包括示范区域的代表性和产业推广助力不够强、地方性氢能产业规划及政策尚未完全落地、氢能行业标准的制订存在较大的滞后性。
张天任表示,目前五大示范城市群氢能示范应用指标完成情况一般,相关区域在氢气资源禀赋及运营场景需求上,存在一定短板。相反,在一些拥有氢气资源及应用场景需求的区域,却因为没有相关补贴,高昂的购置费用导致在非示范城市群难以形成规模化的示范应用。
“随着国家氢能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公布,各省市及地方均陆续出台了相关的氢能产业规划及扶持政策,然而纵观全国,氢能产业规划及补贴政策基本尚未完全落地实行。尤其在应用端,受制于氢气消费与生产逆向分布的现状,绝大多数地方的氢能应用规划及政策的落实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张天任表示,“氢能行业标准的制定存在较大的滞后性。氢能技术标准不完善,涉及氢气品质、储运、制加氢站和安全等内容的技术标准较少,导致在示范应用项目推进中,相关工作缺少技术标准支持。”
如何破解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张天任建议,推动示范城市群扩容。在已有五大示范城市群的基础上,推动示范城市群扩容,加快推进第三批示范城市群申报及审批相关工作。“尤其在拥有资源禀赋、运营场景以及产业链上下游发展基础的区域应加大力度,推动国家‘以奖代补’落地,从而进一步加快氢能规模化应用的进程。”
张天任还建议,在已有明确规划及补贴政策的区域(包含示范城市群及其他已有地方政策的非示范区域),按照已有规划与政策,全力推进氢能在各场景的应用,并全力保障相关补贴能够及时落地,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减轻企业研发负担。
本文内容来源于:氢能观察综合整理,责任编辑:胡静,审核人:李峥
版权声明∶转载新能源网站内容,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process@vogel.com.cn,请添加小编微信号(msprocess)详细沟通。
2月25日,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垃圾资源化项目开工仪式在狮山举行。这是南海首个“新环保绿色能源”的新模式项目,更是全国首个生活垃圾制绿氢项目。项目采用一种创新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碳化与气化制氢工艺,能够直接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无需进行传统的预分拣处理。
2024-03-05 南海发布
2024年氢能写入21个省市的政府工作报告,词频同比提升的有9省市,其中2024年氢能首次被写入海南政府工作报告。内蒙古、吉林连续4年提及氢能,2024年氢能词频为7次,全国最高。
2024-03-06 犇牛调研逻辑
文章围绕风光波动电源下电解水高效制氢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从风光波动特性及制氢方式、PEM电解水制氢特性及衰减机制、制氢应用现状、关键技术研发等方面,系统探讨风光波动电源耦合制氢存在的问题,以期为相应技术发展和产业应用研究提供基础参考。
2024-03-06 索比氢能
2024-11-02
2024-10-23
2024-11-07
2024-10-24
2024-10-24
2024-10-26
2024-11-20
西门子作为自动化和数字化领域的创新先驱,对氢能产业的布局和发展始终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在近期对西门子的一次采访中,西门子数字化工业集团化工行业总经理徐一滨、过程工业软件部中国区总经理孟广田博士以及西门子氢能业务拓展经理李想 ,向我们分享了他们对于氢能行业发展看法、化工行业跨界氢能“新赛道”的破局之道以及西门子的创新模式。
作者:吴梦晗 胡静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