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气的燃烧分为两大类,一是氢气与空气在没有预混的条件下燃烧,另一类是预混气体的燃烧。非预混气体燃烧产生的火焰范围很狂,依流量速率的不同可能是从肉眼不可见微火焰,也可能是火焰长度达到十数米的高压喷射火焰。预混气体的燃烧可能产生爆燃或爆轰。
爆燃
产生爆燃的氢气浓度必须在可燃浓度范围内。氢气的可燃浓度范围非常宽,其可燃浓度上限是75%,可燃浓度下限为4%(与空气的体积比)。在开放空间氢气火焰的燃烧速率是2-3m/s。而在受限空间的氢气/空气混合气体中(比如管道内),火焰的传播会快于燃烧速率,因为热空气的膨胀会加快火焰的传播速率。火焰传播方向的阻挡物由于会加剧为点燃的混合气体与火焰的混合,也会加快火焰的传播速率。
爆轰可以产生1,500 m/s 到 2,000 m/s的冲击波,爆炸压力可以达到1,5 MPa 到 2 MPa。除了通过DDT由爆燃加速产生的爆轰,预混的氢气/空气混合气体直接点火也可以产生爆轰。可以直接产生爆轰的氢气浓度范围相对于产生爆燃的氢气浓度范围更窄。但是影响爆轰极限的因素很多,没有测量爆轰极限的标准方法,在各种资料上可以查到的爆轰极限有一定差异。
在旧版本的IEC/TR 15916中曾给出11%-59%(体积百分比)的参考值。
氢气的物质特性非常独特,特点鲜明。氢的安全性很难简单断论,即不能说它比其他气体更危险,也不能说它比其他气体更安全。
由于氢气是可燃气体,且可燃浓度范围非常宽,最小点火能量又极低,从可燃性的角度确实非常危险。但是由于氢气非常轻且扩散极快,在开放环境和通风良好的封闭环境很难聚集达到4%的可燃浓度下限,因此氢气爆炸事故在开放环境极少发生。并且氢气燃烧火焰是向上的,事故中因为氢气火焰造成人员烧伤的危险不大。
著名的兴登堡空难,虽然有众多摄影机和现场目击人员,事故原因至今仍没有确认,比较可能的原因包括静电或雷击引燃了泄露的或在降落时主动释放的氢气。但是与公众直觉相反的一个事实是,从现场视频看虽然氢气燃烧的火焰(气艇使用的氢气并不纯净)非常迅猛骇人,但是并没有发生氢气爆炸,氢气火焰都在飞艇上方,事后调查也确认并没有任何人直接死于氢气的燃烧火焰。艇上遇难人员的死因或是由于从飞艇上坠落,或是由于飞艇上的柴油(飞艇靠柴油发动机推进,氢气只提供上浮力)或天棚和飞艇骨架的燃烧。随着飞艇落地的被拯救人员大部分只是轻伤,并没有被氢气火焰灼伤。甚至可以说恰恰是因为氢气的特性,这次空难的死亡率非常低。
丰田燃料电池车的氢气试验结果也显示虽然泄露氢气的火焰很猛烈骇人,但火焰都在车辆上方,车辆本身的损坏程度不大。而燃油车燃油泄漏燃烧往往会把车辆完全损毁,因为燃油会附着在车体材料上,火焰蔓延,将遇到的材料完全烧毁。
就像用电安全一样,用氢安全也需要公众的安全教育。在给大家介绍一些有关氢气的知识时,我们也会普及更多的氢气安全知识,至少在面对氢气或者使用含氢气产品时可以少几分非理性的害怕,多一些安全意识。
本文内容来源于知乎作者 听海临风等公开信息,新能源技术与装备整理,责任编辑:胡静,审核人:李峥
版权声明∶转载新能源网站内容,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process@vogel.com.cn,请添加小编微信号(msprocess)详细沟通。
火焰探测器是一种用于检测室内或建筑物中火灾的装置,可以通过感知火焰、烟雾和其他与火灾有关的环境变化警报人员并触发火警系统。涉氢场所有何特殊之处,火焰探测器又该如何选型呢?本文将从氢气燃烧特性、火焰探测器工作原理及分类、火焰探测器选型等方面展开介绍。
2024-08-20 氢能观察
从材料、性能、效率和成本,四种电解水技术都有自身的优势和挑战。相比碱性电解槽,在特定应用场景(如车规级氢能、波动性可再生能源)中PEM的优势日渐明显,国际上许多新建项目已开始选用PEM电解槽,其市场渗透率预期会逐步扩大。SOEC和AEM作为新兴技术都有巨大潜力,也是欧美研发的重点,但前者在规模量产前在耐久性、制造工艺上还有待提升,后者目前还处在基础材料研发阶段。
2024-08-17 氢能俱乐部
甲醇生产按照二氧化碳和氢气来源可分为棕色甲醇、灰色甲醇、蓝色甲醇和绿色甲醇,其生产过程的碳排放逐渐降低。棕色甲醇和灰色甲醇分别通过煤的气化和天然气的重整生成合成气,并进一步反应生产甲醇。该路径由于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碳排放较高。
2024-08-16 氢能视野
2024-11-02
2024-10-23
2024-11-07
2024-10-24
2024-10-24
2024-10-26
2024-11-05
西门子作为自动化和数字化领域的创新先驱,对氢能产业的布局和发展始终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在近期对西门子的一次采访中,西门子数字化工业集团化工行业总经理徐一滨、过程工业软件部中国区总经理孟广田博士以及西门子氢能业务拓展经理李想 ,向我们分享了他们对于氢能行业发展看法、化工行业跨界氢能“新赛道”的破局之道以及西门子的创新模式。
作者:吴梦晗 胡静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