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轩高科宣布调整其原募投项目,虽然实施地点、主体和总投资额保持不变,但“年产20GWh大众标准电芯项目”将更名为“大众标准电芯产线项目”。
项目建设内容也将升级,计划年产28GWh动力锂离子电池。预计项目完成时间将从2024年12月推迟至2026年12月。
国轩高科调整项目具体内容:原计划生产三元和磷酸铁锂电池各10GWh,现变更为三元电池12GWh、磷酸铁锂电池16GWh,总产能提升至28GWh,并增加配套PACK生产项目。
国轩高科原募投项目由子公司合肥国轩在合肥新站高新区实施,总投资1,000,515.00万元,拟用募集资金约532,278.38万元,原计划2024年底投产。
截至2025年3月底,国轩高科该项目已投入募集资金约340,797.30万元,剩余未使用资金约208,377.54万元(含利息收入及未置换费用)。
国轩高科称,为满足战略客户对高性能电池的需求,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公司计划升级优化生产线工艺,扩大动力电池产能。
国轩高科升级电芯设计以满足战略客户需求,确保产品性能领先。新产线将采用其自主研发的高压实密度正极材料和高倍率电芯技术,优化材料配方和电芯结构,生产高能量密度、高充放电效率和长寿命的新一代高性能锂离子电芯。
具体情况:
变更核心内容
产能升级
原计划:年产20GWh(三元10GWh+磷酸铁锂10GWh)。
变更后:年产28GWh(三元12GWh+磷酸铁锂16GWh),并配套PACK生产。
技术升级
将应用新一代高压实密度正极材料
优化电芯结构设计与制造工艺
提升产品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
实施主体等
实施主体(合肥国轩电池科技有限公司)、地点(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总投资额(100.05亿元)不变,建设周期延长至54个月。
达产时间从2024年12月推迟至2026年12月。
公告显示,此次调整主要基于两大背景:
市场需求激增:2024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达894.4GWh,同比增长27.2%,其中磷酸铁锂电池占比达74.6%。
技术升级需求:原产品设计已难以满足战略客户对高能量密度(超300Wh/kg)、长循环寿命(超4000次)电池的需求。
资金使用情况
截至2025年3月31日:
已投入募集资金34.08亿元,完成计划投资的64.03%
剩余未使用募集资金20.84亿元(含利息)
项目总投资保持100.05亿元不变,差额部分将通过自筹资金解决
经济效益预测
经测算,项目达产后预计:
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15.9%
静态投资回收期:9.5年(含建设期)
年产值预计超200亿元
至于变更原因,国轩称,2024年,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累计548.4GWh,同比增长41.5%,其中磷酸铁锂占比超过74%,全球动力电池装机总量为894.4GWh,同比增长27.2%,其中磷酸铁锂占比超过74.6%。为提高募集资金使用效率满足战略客户对高性能动力锂电池需求,实现公司整体经营发展规划等客观情况需要,公司拟变更募集资金用途,将原募投项目变更为“大众标准电芯项目”。
此次变更将三元动力电池产能提高2GWh,磷酸铁锂动力电池产能提高6GWh,产能增加且磷酸铁锂电池占比高主要是市场需求导向。
此外,除了产能规模增加外,主要在于原电芯设计性能指标已难以匹配大众的最新技术要求,本次产能提升将深度应用国轩自主研发的高压实密度正极材料及高倍率电芯技术,生产具备高能量密度、高充放电效率、长循环寿命的新一代高性能动力锂离子电芯。为了保证变更后的项目顺利实施,故对其达到预计可使用状态的时间延后两年。
据SNEResearch发布的2024年度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显示,国轩高科2024年度动力电池出货量32GWh,位居全球第六。
2025年第一季度,国轩高科实现营业收入90.55亿元,同比增长20.61%;归母净利润1.01亿元,同比增长45.55%。
国轩高科财报分析
4月25日,国轩高科披露了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度报。
2024年,国轩高科营收创历史新高,达到353.92亿元,同比增长11.98%;实现归母净利润12.07亿元,同比增长28.56%。其中,动力电池业务实现营收256.48亿元,
同比增加11.27%,营收占比为72.47%;储能业务营收78.32亿元,同比增加12.98%,占比22.13%。
动力电池是国轩高科的基本盘,储能系统则是第二增长曲线。
具体来看,动力电池业务去年实现营收256.48亿元,同比增加11.27%,营收占比为72.47%;储能业务营收78.32亿元,同比增加12.98%,占比22.13%。
分析其业绩驱动的背后因素,市场需求激增是其中一大关键因素,一方面是去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旺盛,另一方面是全球风光配储需求激增,新型储能市场需求快速释放。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将逼近1550GWh。
本文内容来源于伊斯特化学微视界等公开信息,“新能源技术与装备”整理,责任编辑:胡静,审核人:李峥
版权声明∶转载新能源网站内容,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process@vogel.com.cn,请添加小编微信号(msprocess)详细沟通。
4月28日,宁德时代洛阳基地项目一期一季度全线投产标达成,累计产值突破50亿元,为洛阳加速打造新能源产业提供强劲动力。
2025-04-30 储能前沿
海洋能源基础设施开发商Höegh Evi和技术集团Wärtsilä旗下的Wärtsilä Gas Solutions开发了据称是世界上第一个浮式氨制氢裂解装置。
2025-04-29 本网编辑
2025-04-23
2025-04-11
2025-04-15
2025-04-16
2025-04-25
2025-04-18
氢能作为一种备受追捧的零污染高效能源,其稀缺性使得人们对其渴求不已。然而,能耗巨大的压缩过程以及极低温度下的液化环节,被视为通往氢能转型之路上的重大障碍。在此背景下,氨成为热门的替代选项,尽管这种物质带有些许气味,但它有望成为能源转型中的奇迹材料。
作者:Dominik Stephan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