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绿电制取绿氨世界级难题?
如何打通绿电到绿氨全产业链?
“绿色石油”应用场景都有哪些?
绿氢行业超大规模市场有何优势?
一起来了解!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我国拥有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到2035年国内风电光伏装机有望达到36亿千瓦,绿电的超大规模市场正在扩容。与此同时,风电光伏的波动性、间歇性等问题,一直是我们攻克的方向。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寻找绿电消纳的新路径,使其更稳定安全地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总台央视记者 平凡:吉林松原绿色氢氨醇项目是全球最大的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也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绿色石油”生产基地。上游的风电光伏在这里被加工成绿氨,整个项目预计在今年年底前投产,所产出的第一批绿氨将作为燃料应用在国际航运领域。


早晨,当阳光洒在中国能建松原氢能产业园的5万千瓦光伏板上,清风推动59万千瓦风场的风机叶片旋转,一场从清洁能源到“绿色石油”的高效转化之旅就开始了。绿电通过电解水制取了氢气,再通过合成空气中的氮气制成绿氨也就是“绿色石油”。
要突破从绿电到绿氨的世界级难题,就要解决新能源的波动性和绿氨生产连续性的匹配问题,让每一度绿电都能被高效利用,绿氨的生产还要达到国际要求的碳排放标准。
总台央视记者 平凡:吉林松原绿氨项目的控制中心,相当于制取绿氨的大脑,上游不稳定且波动的新能源和下游稳定的化工流程,在这里实现完美的耦合。所生产出来的每一吨氨,达到了国际上认定的绿氨的碳排放量标准,真正成为了“绿色石油”。
松原项目建设了全球最大规模储氢设备,15台水容积2000标方的氢储罐作为“缓冲池”,可有效消纳新能源发电高峰期的绿氢,为绿氨合成工序提供了稳定的绿色原料。项目还首次采用柔性合成氨技术,实现了生产负荷在30%到110%范围内的灵活、快速调节。
在绿氨的生产过程中,另一大技术难点就是绿电制取绿氢,项目创新地采用“赛马”机制,让国内头部的制氢设备企业同台竞技。
总台央视记者 平凡:在绿氨项目的制氢车间,制氢的关键设备电解槽就像心脏一样,每小时的产氢量达到了1050方,像这样的设备在整个项目达到了64台,这个规模在全世界也是最大的。
数据显示,目前全球传统氨的产量超2亿吨,中国产量占了三分之一,随着绿氨技术的逐步成熟和成本下降,业内预计到2035年,绿氨需求有望突破1亿吨。
本文内容来源于央视财经、中国能建等公开信息,“新能源技术与装备”整理,责任编辑:胡静,审核人:李峥
版权声明∶转载新能源网站内容,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process@vogel.com.cn,请添加小编微信号(msprocess)详细沟通。
中电建核电公司承建的青海格尔木一期项目定子吊装圆满完成;中国能建建筑集团承建的新疆塔城风电项目风机全部吊装完成;江苏院设计的三峡江苏丹阳司徒镇茶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并网
2025-11-06 国际能源网
2025-11-05
2025-11-10
2025-11-11
2025-11-14
2025-11-17
2025-11-14
2025-11-04
氢能作为一种备受追捧的零污染高效能源,其稀缺性使得人们对其渴求不已。然而,能耗巨大的压缩过程以及极低温度下的液化环节,被视为通往氢能转型之路上的重大障碍。在此背景下,氨成为热门的替代选项,尽管这种物质带有些许气味,但它有望成为能源转型中的奇迹材料。
作者:Dominik Stephan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