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消耗多少水?
第一步:制氢
水的消耗来自两个步骤:氢气生产和上游能量载体的生产。就氢生产而言,电解水的最小消耗大约是每千克氢消耗9千克水。然而,考虑到水的脱矿过程,这一比例可以在每千克氢18到24千克水之间,甚至高达25.7到30.2。
对于现有的生产工艺(甲烷蒸汽重整),最小耗水量为4.5kgH2O/kgH2(反应所需),考虑到工艺用水和冷却,最小耗水量为6.4-32.2kgH2O/kgH2。
第二步:能源来源(可再生电力或天然气)
另一个组成部分是生产可再生电力和天然气的水消耗。光伏发电的用水量在50-400升/MWh(2.4-19kgH2O/kgH2)之间变化,风力发电的用水量在5-45升/MWh(0.2-2.1kgH2O/kgH2)之间。同样,页岩气(根据美国数据)的天然气产量可以从1.14kgH2O/kgH2提高到4.9kgH2O/kgH2。
综上所述,光伏发电和风能产生氢气的总耗水量平均分别为32和22kgH2O/kgH2左右。不确定性来自太阳辐射、寿命和硅含量。这一耗水量与天然气制氢(7.6-37kgH2O/kgH2,平均为22kgH2O/kgH2)相同数量级。
与二氧化碳排放类似,电解路线水足迹低的先决条件是使用可再生能源。如果仅使用化石发电的一小部分,那么与电相关的水消耗要远远高于电解过程中实际消耗的水。
例如,天然气发电的用水量可高达2500升/MWh。这也是化石燃料(天然气)的最佳案例。如果考虑煤气化,产氢可消耗31-31.8kgH2O/kgH2,产煤可消耗14.7kgH2O/kgH2。随着制造过程变得更有效率,光伏和风能的水消耗也预计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单位装机容量的能源输出也会提高。
2050年的总用水量
预计未来全球的氢使用量将比现在多出许多倍。例如,IRENA的《世界能源转型展望》(World Energy Transitions Outlook)估计,2050年的氢需求将约为74EJ,其中约三分之二将来自可再生氢。相比之下,今天(纯氢)是8.4EJ。
即使电解氢能满足整个2050年的氢需求,用水量也将约为250亿立方米。下图将这个数字与其他人为的水消耗流进行了对比。农业用水是2800亿立方米中最大的,工业用水接近800亿立方米,城市用水470亿立方米。目前天然气重整和煤气化制氢的用水量约为15亿立方米。
因此,尽管由于电解途径的改变和需求的增长,预计会有大量的水消耗,氢生产的水消耗仍然会比人类使用的其他流量小得多。另一个参考点是,人均用水量在每年75(卢森堡)到1200(美国)立方米之间。以400立方米/(人均*年)的平均值计算,2050年的氢生产总量相当于一个人口为6200万的国家。
供水的成本和能耗是多少
成本
电解槽需要高质量的水,需要水处理。低质量的水会导致更快的降解和更短的寿命。许多元素,包括用于碱性的隔膜和催化剂,以及PEM的膜和多孔传输层,都可能受到水杂质(如铁、铬、铜等)的不利影响。要求水的电导率小于1μS/cm,总有机碳小于50μg/L。
水在能源消耗和成本中所占比例都相对较小。对这两个参数来说,最坏的情况是使用海水淡化。反渗透技术是海水淡化的主要技术,占全球容量的近70%。该技术的成本为1900-2000美元/(m³/d),学习曲线速率为15%。在这样的投资成本下,处理成本约为1美元/m³,在电力成本低的地区可能更低。
此外,运输成本大约还会增加1-2美元/m³。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水处理成本约为0.05美元/kgH2。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有良好的可再生资源,可再生氢的成本可以是2-3美元/kgH2,而平均资源的成本是4-5美元/kgH2。
因此,在这种保守的情况下,水的成本将不到总成本的2%。使用海水可使采水量增加2.5-5倍(以采收率计算)。
能源消费
看看海水淡化的能源消耗,与电解槽输入所需的电力相比,这也是非常小的。目前运行的反渗透装置耗电量约为3.0千瓦/立方米。相比之下,热力脱盐厂的能耗要高得多,从40到80千瓦时/立方米不等,额外的电能需求为2.5到5千瓦时/立方米,这取决于脱盐技术。以热电厂的保守情况(即较高的能源需求)为例,假设使用热泵,能源需求将转化为约0.7kWh/kg的氢。从这个角度来看,电解槽的电力需求约为50-55kWh/kg,所以即使在最坏的情况下,脱盐的能源需求约为系统总能量输入的1%。
海水淡化的一个挑战是盐水的处理,这可能会对当地的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影响。该盐水可以进一步处理,以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从而使水的成本再增加0.6-2.4美元/m³。此外,与饮用水相比,电解的水质更严格,可能导致更高的处理成本,但与电力投入相比,这仍预计是很小的。
电解水制氢的水足迹是一个非常具体的位置参数,它取决于当地的水资源可用性、消耗、退化和污染。应考虑生态系统的平衡和长期气候趋势的影响。水的消耗将成为扩大可再生氢的主要障碍。
本文内容来源于:氢能产业调查等公开信息,责任编辑:胡静,审核人:李峥
版权声明∶转载新能源网站内容,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process@vogel.com.cn,请添加小编微信号(msprocess)详细沟通。
储运,对于氢能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有着直接影响作用。理想的状态下,通过成熟的管道输氢系统,能够实现大规模的绿氢运输。目前,我国管道输氢系统建设还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现有的天然气管网系统中混入氢气是初期管道输氢的主要探索方向。
2022-10-31 本网编辑
氢能作为清洁的能源载体和储能方式,配合可再生能源形成低碳能源体系,助力工业深度脱碳。本报告梳理了全球氢能行业发展现状和前瞻趋势,剖析了产业链技术布局和未来发展,并从数字化转型的角度,探讨数字孪生技术如何以低成本、高可靠性、高利用率地赋能氢能项目落地。
2023-07-04 本网编辑
破解绿氢项目规模化推广及电-氢协同效应充分发挥的瓶颈性问题。构建重点举措体系,推动绿氢项目推广与电-氢协同发展。
2023-11-01 第一要素、中国化工信息周刊
2024-11-02
2024-10-23
2024-11-07
2024-10-24
2024-10-24
2024-10-26
2024-11-05
西门子作为自动化和数字化领域的创新先驱,对氢能产业的布局和发展始终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在近期对西门子的一次采访中,西门子数字化工业集团化工行业总经理徐一滨、过程工业软件部中国区总经理孟广田博士以及西门子氢能业务拓展经理李想 ,向我们分享了他们对于氢能行业发展看法、化工行业跨界氢能“新赛道”的破局之道以及西门子的创新模式。
作者:吴梦晗 胡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