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对储能电池冷板技术选择做出深入讲解。
从测试数据中不难看出,锂离子电池如果超出自身正常工作温度,便有可能出现化学层面的失控,这不仅会导致电池的循环寿命和日历寿命的衰减,甚至可能引起更严重的安全事故。
如何提升电池性能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图
对于储能系统而言,将电芯始终保持在合适的温度区间内极为重要,有效的温控系统不仅能够保证储能电站的安全性以及使用寿命,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性能与效率。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着重解决两个问题。
01 控制单体电池的表面温湿度
保持最佳工作温湿度是进行温控的基础,一班要求点心工作温度为+15℃~+35℃;相对湿度在5%~95%之间且无冷凝水
02 避免电池系统中产生局部热点
电池间的温差不超过3℃,避免产生局部热点。
目前,储能温控系统的控温方式逐渐转向液冷。
储能液冷温控系统的组成
储能液冷温控系统通过储能、放能、散热和温控等步骤来实现对电池的管理,以提高系统稳定性和电池寿命。
载冷剂将电池冷板吸收的热量通过蒸发器释放后,利用水泵运行产生的动力,重新进入冷板中吸收设备产生热量;
机组在运行中,蒸发器(板式换热器)从载冷剂循环系统中吸取的热量通过制冷剂的蒸发吸热,制冷剂经压缩机压缩后进入冷凝器,并通过制冷剂的冷凝将热量释放到周围空气环境中。
冷凝后的制冷剂通过膨胀阀返回到蒸发器;然后再被蒸发,如此循环往复。
储能均温液冷板
储能电池均温液冷板是一种用于储能电池的散热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电池的温度,提高电池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液冷板可以通过液体循环来吸收电池产生的热量,从而降低电池的温度。
液冷板工作原理
均温液冷板的原理是使用非导电液体作为冷却介质,在电池组内实现均匀的散热。传感器检测电池组的温度,温度控制系统调节冷却剂的温度,确保电池组的温度保持均匀。
均温液冷板的液冷循环系统可以有效降低电池组的温度上升,防止热点的产生,减小温度梯度,延长电池的寿命。
储能电池冷板技术选择
冲压钎焊薄板
场景:集装箱储能
电池工况:0.5C;1C
冷却形式:底部液冷
冲压钎焊下底板
场景:集装箱储能
电池工况:0.5C;1C
冷却形式:底部液冷
铝挤型材下箱体
场景:集装箱储能
电池工况:0.5C
冷却形式:底部液冷
可以看到目前主流的液冷板技术方向为钎焊和型材,那么这两种不同的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是否存在差别,两者在实际使用中的该做怎样的选择呢?
在电池热功率1716W@1C,水流量:10L/min,进水温度18℃,冷却液:50%乙二醇水溶液的测试条件下。钎焊冷板与型材冷板的温度差如下:
类型 |
最高温度 |
电池温差 |
钎焊冷板 | 57.42℃ | 2.74℃ |
型材冷板 | 60.01℃ | 5.86℃ |
电池冷板力学仿真
高倍率充放电液冷方案
仿真条件:电池热功率2176W@1C,水流量:15L/min,进水温度18℃,冷却液:50%乙二醇水溶液。
底冷方案
底冷方案解决了电池包中不同电池之间的温度差异,但由于电池自身导热系数低的问题,导致电池的顶部与底部的温差过高,达到35℃。
侧冷方案
侧冷方案不仅可以解决了电池包中不同电池之间的温度差异,还可以解决电池顶部与底部的温差过高的问题。
本文内容来源于新能源电池热管理等公开信息,责任编辑:胡静,审核人:李峥
版权声明∶转载新能源网站内容,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process@vogel.com.cn,请添加小编微信号(msprocess)详细沟通。
国内电化学储能产业链上游为原材料,中游为核心部件制造及系统集成商,下游是系统运营与应用。其中,中游储能系统的核心部件制造主要分为电池和系统两部分,细分之下一般包括电池组、电池管理系统(BMS)、储能变流器(PCS)、能量管理系统(EMS)四大部分。
2024-10-24 电储工匠
能源存储领域涵盖多种技术,其中机械储能中的压缩空气储能备受瞩目。与抽水蓄能相比,压缩空气储能受地理条件限制小,建设周期短,且环保无污染,未来有望成为新型储能技术的有力候选。
2024-10-23 网络
本文对储能及新型储能,机械储能即压缩空气储能和飞轮储能,热储能即熔盐储热,化学储能即电解水制氢,电磁储能即超导储能、电化学储能即铅酸电池、铅炭电池、锂离子电池、钠硫电池、液流电池等概况进行梳理。
2024-10-15 新材料行业研报
2024-11-02
2024-10-23
2024-11-07
2024-10-24
2024-10-24
2024-10-26
2024-11-05
西门子作为自动化和数字化领域的创新先驱,对氢能产业的布局和发展始终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在近期对西门子的一次采访中,西门子数字化工业集团化工行业总经理徐一滨、过程工业软件部中国区总经理孟广田博士以及西门子氢能业务拓展经理李想 ,向我们分享了他们对于氢能行业发展看法、化工行业跨界氢能“新赛道”的破局之道以及西门子的创新模式。
作者:吴梦晗 胡静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