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量转化效率锕系辐射光伏微核电池的创制”上榜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2025年3月27日,在2025年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了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高能量转化效率锕系辐射光伏微核电池的创制”上榜。
该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基于聚结型能量转换器的锕系微型核电池架构,在分子级别上将放射性核素与能量转换单元紧密耦合,并结合光伏技术实现了辐射衰变能到电能的高效转换。这一成果奠定了高能量转换效率微型核电池的理论基础,也为强放射性核废物的资源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4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嫦娥六号返回样品揭示月背28亿年前火山活动
实现大规模光计算芯片的智能推理与训练
阐明单胺类神经递质转运机制及相关精神疾病药物调控机理
实现原子级特征尺度与可重构光频相控阵的纳米激光器
发现自旋超固态巨磁卡效应与极低温制冷新机制
异体CAR-T细胞疗法治疗自身免疫病
额外X染色体多维度影响男性生殖细胞发育
凝聚态物质中引力子模的实验发现
高能量转化效率锕系辐射光伏微核电池的创制
发现超大质量黑洞影响宿主星系形成演化的重要证据
研究如下:
2024年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王殳凹教授、王亚星教授团队联合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西安高新技术研究所、西北核技术研究所、湘潭大学等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基于“内置能量转换器”的锕系微型核电池结构设计理念(图1),通过将锕系元素与发光镧系元素的分子层级耦合,实现了放射性核素衰变能到光能转换效率近8000倍的提升并组装了目前已知效率最高的辐光伏核电池。
2024年9月18日,研究成果以“ Micronuclear battery based on a coalescent energy transducer ” 为题发表在 Nature 上。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凯副研究员、闫聪冲副教授、博士生王俊人为该论文工作的共同第一作者,苏州大学王殳凹教授、王亚星教授、西北核技术研究所/湘潭大学欧阳晓平院士为共同通讯作者。苏州大学柴之芳院士、孙亮副教授等在辐射能量转换理论上给予了重要指导,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马万里教授、袁建宇教授课题组为本项目中光伏电池的筛选与制作提供了实验支撑。西安高新技术研究所姬国勋副教授在微型核电池测试方面做出了贡献。
图1. 新型锕系微型核电池的结构设计理念示意图
微型核电池是将放射性同位素衰变能转换为电能的装置,得益于放射性同位素衰变不受外界环境影响的特性,微型核电池在诸多传统电池难以胜任或面临挑战的应用场景中,成为了一种持久且不可或缺的能源解决方案。锕系核素尤其是超铀核素如241Am/243Am是核废料中长期放射毒性的主要贡献者,其超长的半衰期和高达兆电子伏特的α(alpha)衰变能促使研究人员探索开发锕系微型能源的可能性。然而,在传统的微型核电池构型中,严重的自吸收效应阻碍了锕系α衰变能的转换,使得高效锕系放射性同位素微核电池的开发极具挑战(图1左)。
针对这一难题,由王殳凹教授领衔的苏州大学放射化学研究团队在其锕系元素固体化学、分离化学、环境化学以及防护化学领域系列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内置能量转换器’的锕系微型核电池架构,其中锕系核素243Am和发光镧系元素Tb3+共组装成晶态配位聚合物,且它们之间的距离处于埃米范围之内,从而实现了放射性核素与能量转换单元在分子层级的耦合(图1右)。243Am衰变产生的α粒子能量可极为高效地沉积到周围的镧系元素上,继而产生显著的辐射发光现象。在仅使用11 µCi放射性核素用量的情况下,研究团队观测到了内置能量转换器中243Am内辐照诱导的肉眼可见的自发光。后续的实验测定了该自发光功率为11.88 nW,衰变能到光能的转换效率高达3.43%(图2)。
图2. 内置能量转换器的合成与表征
通过实验测定和理论模拟两个角度进一步验证了内置能量转换器可以显著提高能量转换效率。实验结果表明,放射性核素内置模式下从衰变能到光能的能量转化效率比传统结构提高近8000倍。蒙特卡洛模拟结果也表明,放射性核素内置模式下,α粒子的通量和平均能量均显著大于传统的放射源外置模式(图3)。此外,内置能量转化器还表现出卓越的结构稳定性和发光稳定性,将其与光伏电池相结合,能够将长期稳定的自发光转化为电能输出。据此,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全新的锕系微型辐光伏核电池,实现了目前破纪录的0.889%的总能量转换效率和139 μW∙Ci-1的单位活度功率。同时,该微型核电池在持续运行200小时内,性能参数几乎没有衰减(图4)。
图3. 能量转换过程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图4. 新型锕系微型核电池的性能研究
成功展示了一种基于聚结能量换能器的微核电池新架构,显著提高了α粒子能量转换效率。通过将243Am等放射性同位素直接嵌入发光配位聚合物的晶体结构中,能够实现与传统设计相比8000倍的能量转换效率提高。使用蒙特卡罗模拟证实了这种设计的理论优势,实验结果表明,当与钙钛矿光伏电池集成时,具有强大的自发光性能和令人印象深刻的功率转换效率。总体而言,聚结能量换能器为增强基于α放射性同位素的微核电池的性能提供了一种有希望的解决方案,为遥感、医疗设备和太空探索等需要持久、可靠的电源的领域提供了潜在的应用。
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江苏省科技厅、新基石科学基金会等的资助。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7933-9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等公开信息,“新能源技术与装备”整理,责任编辑:胡静,审核人:李峥
版权声明∶转载新能源网站内容,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process@vogel.com.cn,请添加小编微信号(msprocess)详细沟通。
AEM电解水制氢凭借兼具了ALK低成本和PEM高效率的双重优势正逐步在市场中崭露头角,并且有望在2025年迎来商业化的重大突破。开年至今,清能股份、亿纬氢能、未来氢能、上海氢鸾、派瑞氢能等企业的AEM电解水制氢装备都迎来商业化订单;另外市场多次出现对AEM电解槽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公开招标。AEM供应链上也持续传来新动态,比如嘉膜科技自主建设的国内首条年产6万㎡AEM阴离子交换膜产线进入调试阶段;云帆氢能与众山精密联合推出新一代的P032-AEM微型电解水双极板组件;莒纳科技重磅发布JE系列AEM制氢电极新品等。
2025-03-21 公开信息
15000Nm³储氢装置!吉电股份风光制氢合成氨项目招标;4.5万标方/小时!内蒙古华电风光制氢项目环评公示
2025-03-21 公开信息
3月12日,欧洲能源公司(European Energy)在丹麦南部卡索项目首次成功生产出绿氢制甲醇,该项目预计在未来几周内完成调试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商业化绿甲醇工厂,并同时跻身欧洲最大的绿氢工厂之列。
2025-03-20 氢能技术前沿
2025-03-06
2025-03-06
2025-03-13
2025-03-17
2025-03-18
2025-03-13
2025-03-21
氢能作为一种备受追捧的零污染高效能源,其稀缺性使得人们对其渴求不已。然而,能耗巨大的压缩过程以及极低温度下的液化环节,被视为通往氢能转型之路上的重大障碍。在此背景下,氨成为热门的替代选项,尽管这种物质带有些许气味,但它有望成为能源转型中的奇迹材料。
作者:Dominik Stephan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