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2020 年9 月“双碳目标”提出以来,我国国家层面气能相关政策导向由燃料电池向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倾斜,绿气成为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气能生产和消费国,2022 年各类气气年产量约 4000 万吨,同比增长 32%
2024-01-03据统计,2022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为 705.82 万辆,同比增长 96.9%,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 688.7 万辆,同比增长 93.4%,渗透率达到 25.6%,提前完成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一2035 年)》中设置的 2025 年的阶段性目标。
2024-01-03主要内容:钠离子电池储能行业分类、行业特征及其发展历程;钠离子电池储能上中下游产业链分析及宁德时代、格林美等代表性企业;钠离子电池储能的行业规模及竞争格局;钠离子电池储能代表性企业分析:华阳集团、中科海纳、欣旺达、宁德时代的等
2023-12-21国内外氢能发展趋势与中国低碳能源体系建设;国内外液氢产业格局及方向、风电变桨、国内外产业政策现状与趋势;氢液化、储运技术的发展:基本原理、大型氢液化及液氢储运的技术与装备等
2023-12-19中国在第三次能源革命浪潮中面临着巨大机遇。目前中国在能源装备制造、电动汽车、情能、能源输送等方面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代表新能源势力的中国与掌握传统能源命脉的美国之间的竟合关系也将长期存在。
2023-12-15特斯拉首次提出一体化压铸概念,推动了汽车行业生产制造的变革,国内各大自主新势力主机厂也开始联合相关汽车压铸件厂商积极研发和拓展相关技术,拥抱行业新变革。一体化压铸凭借轻量化、降本增效等多种优势如今已成为汽车行业高速发展的风口之一,相关供应商将充分受益,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2023-12-05报告包含了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战略意义、远景展望与发展路径;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难点与挑战:技术突破有哪些、市场机制建设、供应链安全等;强化分布式能源与微电网的发展格局等内容。
2023-11-29绿氨是无碳化的氢合成与生产,由绿电制取的绿氢与空气分离得到的氮经过一定的合成工艺合成为绿氨: 绿氨在清洁动力燃料清洁电力燃料 (火电掺烧)、储氢载体等新应用场景与市场拥有极大的应用潜力,其渗透有望不断快速攀升,2030年全球年产量有望超2000万吨,2050年超5.6亿吨,成为全球新型清洁能源供应体系的重要一环。
2023-11-28本报告是赛迪研究院组织编写的一份关于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情况的年度报告,旨在全面梳理新型储能国内外政策动态、产业发展和市场应用等情况,分析未来发展趋势和路径,为推动新型储能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2023-11-28一方面要求制造企业需要加快向低碳、环保的生产方式转型,减少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提供可再生能源和循环利用产品;一方面也要求消费者在追求品质消费的同时,兼顾环保、低碳的生活理念,有意识地去购买那些更节能、更低碳的产品
2023-11-28中国能源体系面临着三大关键问题,而氢能源作为绿色零碳的二次能源,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能源体系转型、实现碳中和碳达峰、构建能源领域双循环体系、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必经之路。
2023-11-24氢能源将为各行业实现脱碳提供重要路径。目前氢能的成本较高,使用范围较窄,氢能应用处于起步阶段。氢能源主要应用在工业领域和交通领域中,在建筑、发电和发热等领域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根据中国氢能联盟预测,到2060年工业领域和交通领域氢气使用量分别占比60%和31%,电力领域和建筑领域占比分别为5%和4%。
2023-11-22《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是一部国际参考性期刊。自1952年以来一直为能源界及环境治理企业或机构提供及时、全面和客观的数据,是能源经济学领域内广受推崇的权威出版物之一。
2023-11-20当前化石能源制氢处于主流地位,具有低成本的优势,但较高的碳排放阻碍其可持续发展,利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则被认为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2023-11-182023年报告(第三版报告)的关注重点包括为低排放氢创造需求。全球氢气的使用量正在增加,但迄今为止,氢气需求仍然集中在炼油和化工行业等传统用途,并且主要由未减量的化石燃料生产的氢气来满足。为了实现全球气候目标,目前迫切需要将现有应用中的氢气转换为使用低碳氢(low-emission hydrogen),并将氢气的使用扩展到重工业或长途运输等新的应用场景。
2023-11-14西门子能源致力于引领全球能源体系的去碳化,将推广面向未来的多维能源转换系统(Power-to-X),提供风力发电机、制氢电解器、氢燃料燃气轮机、含氢电制燃料合成设备等一系列产品组合,用先进的技术和卓越的产品推动绿色氢能发展和全球去碳化进程。
2023-11-01为落实国家关于发展氢能产业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氢能在现代能源体系建设、用能终端绿色低碳转型中的载体作用,加快建立氢能制、储、输、用标准体系,发挥标准对氢能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制定本指南。
2023-11-01氢能作为清洁的能源载体和储能方式,配合可再生能源形成低碳能源体系,助力工业深度脱碳。本报告梳理了全球氢能行业发展现状和前瞻趋势,剖析了产业链技术布局和未来发展,并从数字化转型的角度,探讨数字孪生技术如何以低成本、高可靠性、高利用率地赋能氢能项目落地。
2023-11-01本文件规定了氢系统的类别、氢的基本特性、氢系统的危险因素及其风险控制的基本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氢的制取、储存、输送和应用系统的设计和使用。
2023-11-01氢能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将互为补充地在中国 2030 年前实现达峰和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承诺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氢能可以通过在工业过程中用作燃料和原料、燃料电池电力运输以及生产用于航运和航空的合成烃燃料等方式为中国的能源系统脱碳战略做出贡献。本报告中的情景分析表明,到 2060 年,可再生能源电解产生的氢气可满足大部分氢气需求,为现有氢气生产设施配备CCUS 可作为减少排放和扩大低排放氢气供应的补充战略。
2023-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