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地履行《巴黎协定》中的承诺,我国提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发展清洁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这对于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其中,氢能具有绿色清洁、零碳高效、可存储和运输、安全可控等优势,将成为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中明确氢能是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就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作出明确部署。这给氢能的发展提供了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从国家战略来讲,氢能对我国提高能源体系安全、实现碳中和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
《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图源:网络)
01氢能——未来的能源
作为一种绿色的交通工具,纯电动新能源汽车在近几年来得到了快速普及,它相对燃油汽车来说比较环保和节能。然而,纯电动汽车存在续航、充电效率与用户需求不匹配的情况。尽管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在不断增长,但是官方公布的数据大多仅能在理想工况下实现,实际续航里程还要打个折扣。
若以氢能作为动力能源用于汽车中,在未来将能够实现充氢五分钟续航两千里。氢是一种具有前景的新型能源,具有燃烧热值高的特点,是汽油的3倍,酒精的3.9倍,焦炭的4.5倍。氢燃烧的产物仅为水,是世界上最清洁的能源。氢的资源丰富,来源广泛,地球上的水中就有相当多的氢,宇宙中超过90%的原子均为氢[1]。综合来看,氢能(H2)可储存、可再生、热值高、清洁无污染,是同时满足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新能源之一,有望从根本上解决能源安全问题。目前,由于制氢、储氢、用氢等各环节仍存在挑战,氢能尚未得到广泛普及,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氢能做简要介绍和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
02制氢技术
自然界存在的单质氢(如氢气)数量极少。因此,欲获得大量的单质氢只能依靠人工制取。水、天然气、石油、煤炭、生物质能等都是氢的来源。根据计算,9吨水可以生产出1吨氢及8吨氧,而氢与氧的燃烧产物就是水,水又可以再次制氢。由此可见,以水为原料制氢,特别是利用海水制氢(海水总量巨大,占地球总水资源的96.5%),可使氢的制取和利用实现良性循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虽然氢气成分相同(H2),但是根据其生产来源和生产过程中碳排放量不同,氢气可以分为灰氢、蓝氢和绿氢三种类型:
灰氢:是指利用化石燃料生产的氢或工业副产氢,制氢过程伴随着大量的碳排放。目前,95%的氢气生产来自化石燃料。
蓝氢:是在灰氢的基础上,使用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CCUS)制取的氢,生产过程实现低碳排放。虽然蓝氢可以大大减少碳的排放,但CCUS的成本相对过高、碳封存的条件苛刻等因素限制了其发展。
绿氢:利用可再生能源结合电解水技术、生物质制氢技术生产的氢气,制氢过程可实现净零碳排放。绿氢的技术路线主要是通过电解水制氢。
制氢技术发展阶段(图源:网络)
在各种制氢技术中,使用可再生能源电力进行水的电解显示出巨大的前景。电解水制氢技术工艺简单,无污染,生成的氢气纯度高(99.9%)。当前主流的电解水技术包括碱性水电解(ALK)、质子交换膜电解(PEM)[2]、固态氧化物电解(SOEC)、阴离子交换膜电解(AEM)四种:
碱性水电解
碱性水电解在低温(60-80℃)下进行,以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水溶液(浓度约20%-40%)为电解质,通常使用解吸法去除生成气体中的碱雾。碱性电解槽的最大工作电流密度小于400mA/cm2,功耗约为4.5–5.5 kWh/Nm3,效率约为60%。此外,碱性电解槽不能快速启动,并且加载响应缓慢。因此碱性电解槽通常在稳定的功率输入下使用。
质子交换膜电解
质子交换膜电解制氢使用质子交换膜作为隔膜,质子在膜中传导。由于生成的气体中不含碱雾,PEM电解槽更加环保。此外,该电解槽还有快速响应、高产氢效率、设计紧凑合高输出气体压力的优点,所以为非常有前景的制氢技术。但是,质子交换膜电解技术采用的贵金属电催化剂提高了电解成本。如果能改进电极材料,则可实现低成本制氢。
固态氧化物电解
固体氧化物电解制氢在高温下工作。高温电解所需的电量远低于在低温下的电量。使用廉价的热能或余热可以提高系统效率。这种技术能效高,当包括热利用率时,效率在90%以上。同时,电解槽运行的持续时间也是一个问题,并且生成的氢气与水蒸气的混合物需要额外的处理才能获得高纯度的氢气。
阴离子交换膜电解
阴离子交换膜电解制氢潜力在于能够将碱性水电解的低成本与质子交换膜技术的简单、高效相结合。该技术能使用非贵金属催化剂、无钛部件,并和质子交换膜技术一样能在压差下运行,但是目前阴离子交换膜存在化学、机械稳定性的问题,同时交换膜的传导性低、催化动力学慢和电极结构较差等问题制约了制氢性能。
在常温常压(25℃和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理论分解电压为1.23V,但实际过程中由于活化势垒及溶液电阻等问题使得实际分解电压高于理论分解电压,因此水分解制得氢气的效率并非100%,一般在75~85%[3]。目前,耗电量也是制氢成本需要考虑的问题大,制氢的耗电量一般为4.5~5.5 kWh/Nm3左右。通过设计制备廉价高效的催化剂,提高电解水制氢过程的效率,可以降低成本,进一步推广电解水制氢技术的应用。
主要电解技术的电解槽结构和技术成熟度TRL
目前来看,低碳排放、高效制氢的基本途径是利用太阳能来制氢。太阳能制氢可分为一步法和两步法,一步法是直接将太阳能转变为氢中的化学能,如光催化、光热分解和生物制氢;两步法是先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再通过电解水制氢[4]。
由可再生能源驱动的电解水制氢供应链(图源:网络)
03储氢技术
得到氢气后,需要将其储存起来以便运输和应用。氢气标况下单位体积质量为89.3g/Nm3。氢气分子量小、难液化。由于氢气的密度非常低(在所有相态下),氢气储存是一个相当复杂且昂贵的过程。储氢系统应承受低温或高压,或包含与水或空气相互作用的活性材料。因此,在储存氢气时,必须确保装置具有高可靠性和安全性。常见的储氢方式主要为物理方法(压缩或液化)、理化方法(形成金属氢化物)和化学方法(含氢化合物,如氨气、液态含氢有机物等)。
物理储氢中,压缩氢气是最简单的储氢方式,具有成本低、能耗低、充放速度快的特点。缺点是储氢密度低,钢瓶较重,安全性较差,只能适用于小规模、短距离的运输场景。同时,金属钢瓶在含氢介质中长期使用时,金属材料由于吸氢或氢渗而造成机械性能严重退化,会变脆断裂。而液态氢具有较高的体积能量密度(8.5MJ/L,常压)。但由于氢气沸点很低(20K),因此在液化过程会消耗非常多的能量(相当于30%的氢能量低位热值),且需要极好的隔热介质来储存,因此储氢成本较高。
金属氢化物储氢具有储氢密度高,能耗低,稳定安全,便于储存和运输等显著优势。冷却时,金属吸收氢气形成金属氢化物,加热时,氢气被释放并供应给消费者。这大大降低了氢气储存所需的压力。虽然目前仍存有技术上的难题(如吸附与解吸动力学低、氢释放温度高等),但长远来看利用金属氢化物储氢的潜力巨大。
还有一种方法是利用含氢化合物储氢。它的最大优势体现在储氢形式和安全性上(可常压储存和运输),其在储运、维护方面安全方便。有机液态储氢利用液态有机物与氢气进行可逆加氢和脱氢反应,能够实现常温常压下氢气储运。这种储氢方式的优势在于储氢密度比较高、安全性高。但需要配备相应的加氢脱氢装置,流程繁琐且效率较低,增加储氢成本,并且会影响氢气纯度。
此外,利用氨气进行氢的储存,使用时利用氨气分解制氢,也是储氢方式的发展方向之一。氨相较氢更安全、更易储运,且液氨储氢中体积储氢密度是液氢的1.5倍,经济性优势凸显。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作氢的载体,氨也是一种零碳燃料。氨和氧的燃烧反应产物为水和氮气,因此氨的燃烧也能实现零碳排放。不过,氨燃烧速度和热值较低,且远低于氢,不利于高效率的工业应用。其次,氨不容易点燃和稳定燃烧。因此,实现大规模的氨-氢转换与储运,仍需在大容量储运设备、催化剂等方面进行进一步技术攻关。
04氢能的利用
氢能的利用形式多样,既可燃烧发热或通过直接转换为电能发电取暖和驱动汽车,又可用于化工和冶金等领域。下面从氢能在电力和交通领域的应用——氢燃料发动机、氢燃料电池和氢储能三方面作简要介绍:
氢燃料发动机
在氢的使用中,我们可以通过改装传统的内燃机,使其燃烧氢气对外做功。相较于传统的内燃机,氢气不仅燃烧产物清洁,且有优良的燃烧性能,可以大大降低发动机产生的噪声。实践证明这个方案是可行的,但由于基础建设不足和加氢成本较高等问题,采用氢气做为燃料的成本还是远高于汽油。当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和储氢技术充分发展,使加氢的成本降低后,氢燃料发动机才有可能得到广泛应用。
氢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是一种把燃料所具有的化学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化学装置,又称电化学发电器。它是继水力发电、热能发电和原子能发电之后的第四种发电技术。相较于氢燃料发动机,氢燃料电池可以通过等温的电化学过程将氢中的化学能直接转换为电能而不必经过热机过程,因而其能量转化率不受卡诺循环的限制,高达70%,而氢燃料发动机的能量转化率一般为30%-40%。此外,燃料电池亦具有无噪音、无污染等优势,是一种理想的能源利用方式。
燃料电池结构、工作原理及用于氢燃料电动汽车(来源:网络)
氢储能
我们可以将能量以氢气中化学能的形式储存下来[9]。例如,电网的稳定运行需要发电端和用电端的总功率相平衡,而风、光等可再生能源都具有随机性、波动性,使得发电与用电量很难匹配。用电需求低的时候,会产生弃光弃风现象。这时我们若将多余电力用于电解水制氢,便可以把电能变成氢气中稳定的化学能,从而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
结语
在未来,氢能的发展将重构能源消费结构,构建氢能经济时代:在制氢方面,利用碳氢燃料实现氢的规模制备,同时随着可在生能源利用技术、电解水制氢技术的逐步发展,由低成本的可再生能源制备的氢气将更具竞争力;在储氢方面,通过开发高效的储氢材料可实现氢的常温储存;在氢的使用方面,氢燃料电池技术的进步将促进氢能汽车发展,同时氢能发电技术将在供电环节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燃烧氢能实现能量高功率输出将成为驱动重型机械的重要方式……
纵观燃料利用的历史,我们使用的能源从薪柴到煤炭,从石油到天然气,符合含碳量不断降低的趋势,未来能源将朝着零碳方向发展。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由氢能等构建的零碳能源时代必将来临!
本文内容来源于:新能源技术与企管 程冰蕾,责任编辑:胡静,审核人:李峥
版权声明∶转载新能源网站内容,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process@vogel.com.cn,请添加小编微信号(msprocess)详细沟通。
核能制氢就是利用核反应堆产生的热作为制氢的能源,通过选择合适的工艺,实现高效、大规模的制氢;同时减少甚至消除温室气体的排放。
2023-11-18 化说氢能
风电制氢技术是将风能通过风力发电机转化成电能,电能通过电解水制氢设备转化成氢气,通过将氢气输送至氢气应用终端,完成从风能到氢能的转化。
2023-11-21 能源情报
本文介绍了根据“双碳”的要求数据中心在当前情况下采用氢能源的优缺点,以及制造氢气和储存运输的难点,也介绍了几种制备氢气的方法以及现在利用和制造氢能源的情况,同时也介绍了氢电池和氢发动机的工作原理。为了解决氢气的运输和储存采取的有效措施。
2023-11-14 《数据中心建设+》杂志 王洪涛
2024-11-02
2024-10-23
2024-11-07
2024-10-24
2024-10-24
2024-10-26
2024-11-20
西门子作为自动化和数字化领域的创新先驱,对氢能产业的布局和发展始终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在近期对西门子的一次采访中,西门子数字化工业集团化工行业总经理徐一滨、过程工业软件部中国区总经理孟广田博士以及西门子氢能业务拓展经理李想 ,向我们分享了他们对于氢能行业发展看法、化工行业跨界氢能“新赛道”的破局之道以及西门子的创新模式。
作者:吴梦晗 胡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