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1月储能系统的中标价格中,低于0.5元/wh的价格以及十分普遍。这样的价格是厂商间惨烈厮杀的直接产物。每一次价格下探,都是企业利润与市场份额的血拼。储能行业已经从最初的政策红利期,进入了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存量博弈。
表面上看,储能市场的扩张速度如同脱缰烈马。然而,在这片前景光明的蓝海中,竞争的激烈程度却令人始料未及。
不可否认的是,储能市场的增长空间依旧可观,尤其是国内市场正在逐步从政策扶持走向市场化、商业化的正轨。过去几年,储能项目主要依赖政策支持,市场运行虽热闹但并未真正成熟。如今,随着大型共享储能的集中调控模式兴起,项目的调度效率和开发质量大幅提升,工商业储能也逐步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尤其是随着设备成本的不断下降,储能商业化应用的落地场景越发丰富,前景似乎一片光明。根据CNESA的预测,中国新型储能未来几年将保持30%以上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甚至在乐观情况下可以达到37%。
然而,即便如此,市场扩张并不意味着所有企业都能安享盛宴。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增长,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政策和地方扶持的推动下蜂拥而入。大到传统能源巨头,小到注册资本仅千万的小企业,都通过撬动十亿资本的方式大举进入储能领域,纷纷布局产能。在这种背景下,市场的蛋糕虽大,但切蛋糕的人更多了,市场竞争也随之进入了白热化。系统集成环节竞争尤为激烈,从年初至今,储能系统的平均价格已从0.8元/Wh大幅下降约50%,如今已突破0.5元/Wh大关。
激烈的价格战,让本来蓬勃发展的行业竞争迅速演化为淘汰赛制。高工产业研究院甚至预测,未来将有超过50%的储能系统企业在这场残酷的竞争中被迫出局。
谁有卷的底气?
对企业来说,客户、产品、经验、口碑,在无法兼顾的前提下,究竟哪个更重要变得难以抉择。站在行业的角度看,储能淘汰赛的结果已经有了眉目。在极端竞争环境下,短板效应明显。
近年来,储能行业成为资本市场的焦点,许多企业争相涌入,资本热钱汹涌不息。储能市场似乎成了“金矿”,但当泡沫开始破裂时,寒意迅速蔓延。在这场资本逐利、技术竞争的赛道上,一些企业渐渐被淘汰,而那些真正具备技术实力和长远战略的公司,逐渐显露出其优势。
储能行业的出清现象并非偶然,它既是竞争格局变化的产物,也是行业自我调整的必然结果。自2019年以来,储能市场一路高歌猛进,大量企业和资本涌入,自认站上了下一个万亿市场的入口。然而,随着市场供需失衡,储能行业开始出现结构性问题。市场的容量是有限的,当供给端无限扩张,而需求端增长乏力,泡沫开始浮现,行业淘汰赛不可避免地打响。
进入储能市场的玩家早已超过其实际容量,尤其在大规模扩产的背景下,价格战愈演愈烈,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资金实力不足、技术积累有限的企业在这场无休止的价格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最终选择退出储能赛道。
随着最近一轮行业泡沫的破裂,储能行业正式进入了出清阶段。一些跨界企业,面对储能市场的高风险,果断退出。例如,松发股份、万里股份等几家曾大力布局储能业务的公司宣布终止收购储能资产或剥离储能业务。
在这一背景下,储能行业的价格战愈演愈烈。根据2023年中期的一次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系统集中采购,几个标段的平均报价分别为1.305元/Wh、1.056元/Wh和0.987元/Wh,投标规模达到3.5GWh。市场上有数十家企业参与竞标,最终一些公司以远低于均价的报价中标,最低报价甚至跌破0.9元/Wh。这种激烈的价格竞争不仅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也加剧了行业内部的洗牌。
业内普遍认为,储能产品的价格会逐渐下降,但没有人预料到会降得如此之快。2023年12月,一家厂商宣布其液冷一体柜的报价最低降至0.88元/Wh;到了2024年7月,工商业储能系统的报价更是跌到了0.75元/Wh,价格战已经逼近成本底线。再到2024年9月,某公司推出了售价仅为0.598元/Wh的储能产品,刷新了储能行业的价格新低。市场中的价格战此起彼伏,仿佛进入了“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的恶性循环。
在这场储能淘汰赛中,技术和成本控制能力成为关键因素。具备技术优势的企业,将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特变电工在储能领域的技术布局早有先见之明。公司在储能市场中采用了组串式PCS路线,这一技术路线与其组串式逆变器的共平台设计紧密结合。
通过这种设计,特变电工的产品复用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BOM复用性高达80%以上,这不仅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适应性。
事实上,特变电工的储能市场布局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基于长期技术储备和战略考量。在储能行业爆发之前,特变电工就已深入研究并储备了相关技术,涵盖微网储能、智慧电网等多个领域的解决方案。如今,随着储能市场的成熟,公司不仅成功实现了储能技术的商业化应用,还借助其在电力设备制造领域的多年经验,稳步推进全球市场布局,进一步巩固其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全新技术,只为更安全更高效
储能市场竞争激烈而持久,大容量成为各家企业角逐的关键赛点。在厂商推出的新品中,电芯单体容量由280Ah、315Ah、560Ah、700Ah,一路攀升至1130Ah。
对企业来说,相比较小容量电芯,大容量电芯在生产过程中使用零部件数量更少,在装配环节更是能节约人力、物力消耗。对业主单位来说,建设储能项目时,大容量电芯核算到每瓦时成本更具性价比。
在业内看来,大容量已经是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但这条必经之路却对储能行业整体安全性造成了深重影响。单个大电芯储存的能量越来越高,一旦发生故障,如短路或过热,释放的能量可能导致更严重的火灾或爆炸。其次,大电芯在制造过程中,对产业链整体水平发起了挑战,导致风险增加。
大多数情况下,安全性恰恰是业主方最为看重的。在招投标市场中,安全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价格。对供应商来说,安全性直接影响系统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关系到用户信任和市场接受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确保产品安全,才能维护品牌形象、提升客户满意度,并满足日益严格的法规要求。
针对行业内的安全性和价格痛点。特变电工从系统设计之初就非常重视。例如,在直流侧,其通常选择行业领先的宁德时代电芯,而在PCS一体机中,核心元器件如IGBT也选择了顶尖厂家。并且在整体设计中器件的预留量相对较大,并且在安全设计上注重系统保护。
而且,特变电工的储能系统解决方案也在不断进化中。其创新型组串式构网储能系统解决方案极大程度解决了安全问题,提升了收益。
据悉,该解决方案融合了先进的储能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和量级群控技术,致力于实现储能系统的智能化、模块化、高效化和同步化。该系统广泛应用于电源侧和电网侧的储能场景,能够更好地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复杂变化和多样化需求,从而提升电网接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为以新能源为主导的新型电力系统提供有力支持。
其具有电网友好、低LCOS(生命周期总成本)、安全高效和智能运维等优点。其组串式单簇管理和主动构网设计理念,可满足3倍额定电流的10秒短时过载要求,有效支撑电网;与集中式储能系统相比,该系统的电池放电量提升了8%,LCOS降低了6.5%,实现了能源存储和调度的最优配置。此外,产品搭载的量级控制系统可实现GW级电站海量PCS的可靠同步,储能整站实现毫秒级快速响应调度,确保了系统的安全性。
此外,随着工商业储能市场的快速发展,特变电工根据市场需求推出了TE-Base工商业储能一体柜。该产品采用先进的一体化设计理念,将电池组、BMS(电池管理系统)、PCS(储能变流器)和EMS(能量管理系统)集成于一体,显著提升了储能系统的安全性和效率。
TE-Base储能一体柜的高能量密度设计(200+kWh/m²)不仅节约了空间和成本,还具备极高的安全性。产品在设计中引入了多重安全保护机制,确保系统在各种运行条件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即插即用的功能简化了安装和配置流程,使得用户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投入使用,同时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服务体验。通过模块化建造,TE-Base为用户提供了一种既安全又灵活的储能解决方案,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组串式储能系统强势发力
在河北省承德市承德县的30MW/120MWh农光互补储能项目中,业主最关心的痛点之一是如何确保系统高效、安全地运行,并降低运维成本。特变电工的组串式储能系统在这里得到了成功应用。
通过精细化的单簇充放电管理和模块化设计,该系统不仅避免了电池簇间的环流问题,还通过小颗粒度维护将运维效率提升了2.22%。这种高度智能化的运维模式大幅减少了业主在日常管理中的复杂性,并降低了系统成本(LCOS)5.7%。
同时,在全生命周期内,项目预计可发电75.38亿千瓦时,在保证长达24年稳定运营的同时,还提升了项目内部收益率(IRR)3%。
而在新疆巴州若羌县的30MW/60MWh源网荷储项目中,业主面临的痛点则是区域供电能力不足,电网薄弱,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特变电工通过配套425MW的风电和120MW的光伏发电设备,结合组串式储能系统,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
储能系统的引入大幅度提升了区域的电力消纳能力,特别是在工业硅项目中的新能源消耗电能占比预计达到51%。通过这一解决方案,业主得以在增强供电安全性的同时,显著提升项目的能源利用效率。
通过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对业主需求的深入理解,特变电工不仅为储能项目解决了关键的运营和安全挑战,还通过高效的解决方案帮助业主提升了项目的经济效益,充分展示了其在储能领域的领先地位。
本文内容来源于能源新媒聊,责任编辑:胡静,审核人:李峥
版权声明∶转载新能源网站内容,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process@vogel.com.cn,请添加小编微信号(msprocess)详细沟通。
新一轮固态电池的装车倒计时冲锋号,从2024年10月份奇瑞全球创新大会“切角还能用”的固态电芯亮相开始。随之,宁德时代、比亚迪、华为、广汽、太蓝新能源等企业纷纷公布自家的研发进展或量产计划。
2024-12-05 新能源内情
2024-12-06
2024-12-17
2024-11-29
2024-12-06
2024-12-04
2024-12-12
2024-12-11
西门子作为自动化和数字化领域的创新先驱,对氢能产业的布局和发展始终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在近期对西门子的一次采访中,西门子数字化工业集团化工行业总经理徐一滨、过程工业软件部中国区总经理孟广田博士以及西门子氢能业务拓展经理李想 ,向我们分享了他们对于氢能行业发展看法、化工行业跨界氢能“新赛道”的破局之道以及西门子的创新模式。
作者:吴梦晗 胡静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