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石油深圳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深圳院)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套解耦型平方米级光电制氢装置,并在户外环境下实现连续稳定运行。这一成果标志着中国石油在太阳能直接制氢技术工程化应用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当前,我国氢能发展面临结构和成本的双重挑战。对绿氢而言,以每千瓦时0.3元的电价计算,电解水制氢成本高昂,经济性明显不足。因此,发展短流程、高集成、快响应的新型制氢技术,成为行业的迫切需要。
在此背景下,深圳院加强攻关,研发出太阳能直接制氢装置。该装置采用自主研发的新型平方米级阵列式光电制氢一体化结构和高性能光电极材料,不仅大幅降低了制造成本,而且显著提升了系统的可维护性与扩展能力。在户外试验中,该装置在自然光照条件下运行稳定。测试数据显示,在日均7小时光照条件下,装置每平方米可生产约30升绿氢,装置光氢转换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自然光照条件下,装置实现连续稳定运行,运行数据显示,其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均保持良好响应,产氢速率峰值达152 mL/min,最大表观太阳能制氢转化效率达到2.8%,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连续运行期间,日平均产氢速率约为73 mL/min,平均光转氢效率为1.4%,同时验证了光电制氢装置对太阳能波动性的强适应能力。根据日运行估算,一平米的辐照面积下日照7小时可生成约30升绿氢。平米级光电制氢装置的成功运行充分验证了深圳院在光电催化材料、反应器设计及系统集成方面的技术,为后续规模化应用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该平米级光电制氢装置的核心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成本可控。组件采用非贵金属材料,解耦型反应结构省去昂贵分离膜,在单一装置上实现光-氢转化进而简化了中间环节,有效降低设备投资与运行维护成本;二是适应性强。装置具备优异光照响应及环境适应能力,特别适用于风光资源丰富、电网覆盖有限的偏远地区;三是绿色低碳。直接利用太阳能制氢,同时可与有机废水处理耦合,实现环保与产氢协同。未来,该技术可广泛应用于油气和炼化领域的绿色氢源生产、沙漠或沿海地区太阳能制氢场等场景,为中国石油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构建完整氢能产业链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本文内容来源于中国石油报等公开信息,“新能源技术与装备”整理,责任编辑:胡静,审核人:李峥
版权声明∶转载新能源网站内容,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process@vogel.com.cn,请添加小编微信号(msprocess)详细沟通。
2025年9月10日,东方电气(福建)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福研究院)与中石油长庆油田油气工艺研究院签署“传质膜补水耦合电解采出水制氢技术”研究项目合同,标志着双方在气田采出水制氢技术领域的探索迈向新阶段。
2025-09-28 本网编辑
3-巯基丙酸(3-MPA)是一种含巯基和羧基基团的化合物,其外观呈无色或浅黄色液体,在空气中有明显的刺激性臭味,具有毒性,溶解性很好,能够大多数溶剂互溶。
2025-09-28 本网编辑
2025-09-28
2025-09-23
2025-09-22
2025-09-28
2025-10-11
2025-09-16
2025-09-16
氢能作为一种备受追捧的零污染高效能源,其稀缺性使得人们对其渴求不已。然而,能耗巨大的压缩过程以及极低温度下的液化环节,被视为通往氢能转型之路上的重大障碍。在此背景下,氨成为热门的替代选项,尽管这种物质带有些许气味,但它有望成为能源转型中的奇迹材料。
作者:Dominik Stephan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