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电动汽车、电动飞行器、人形机器人等前沿领域对动力系统提出的高能量、高安全需求,开发兼具高能量密度和优异安全性能的电池器件已成为当前储能领域的重要挑战。固态电池凭借其高能量密度和本征安全潜力,被广泛视为下一代二次锂电池的重要发展方向,尤其是以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作为正极材料的固态电池体系,展现出实现能量密度突破600 Wh/kg的潜力。
然而,固态电池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面临两大界面难题:第一,固-固材料之间因刚性接触导致的界面阻抗大;第二,电解质难以在宽电压窗口下同时兼容高电压正极与强还原性负极的极端化学环境。例如,早在2011年就已用于电动汽车固态电池的聚醚电解质,其聚合物组分在电压高于4.0V(vs.Li⁺/Li)时也会发生氧化分解,引发持续的界面副反应与性能衰减,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
在传统固态电池设计中常采用施加高压(上百个大气压)或者构建多层电解质以改善界面接触与兼容性。然而,高外压条件在实际器件中难以稳定维持,而复杂的多层结构又会引入界面阻抗升高、层间匹配困难、离子传输不畅等新问题,限制电池整体性能。因此,如何在避免高外压和结构复杂化的前提下构建稳定高效的固-固界面,成为该领域的关键科学挑战。
2025年9月28日,清华大学化工系张强教授团队提出“富阴离子溶剂化结构”设计新策略,成功开发出一种新型含氟聚醚电解质。该电解质通过热引发原位聚合技术,有效增强了固态界面的物理接触与离子传导能力。研究团队在聚醚电解质中引入强吸电子含氟基团,显著提升了其耐高压性能,使其可匹配4.7V高电压富锂锰基正极,实现了单一电解质对高电压正极与金属锂负极的同步兼容。基于锂键化学原理,团队构建了独特的“–F∙∙∙Li⁺∙∙∙O–”配位结构,诱导形成具有高离子电导率的富阴离子溶剂化结构,进而在电极表面衍生出富含氟化物的稳定界面层,显著提升了界面稳定性。
得益于优化的界面性能,采用该电解质组装的富锂锰基聚合物电池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首圈库仑效率达91.8%,正极比容量为290.3 mAh/g,在0.5C倍率下循环50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72.1%。基于该电解质构建的8.96 Ah聚合物软包全电池在施加1MPa外压下,能量密度达到604 Wh/kg。作为对比,目前商业化磷酸铁锂储能/动力电芯能量密度约为150~190 Wh/kg,镍钴锰酸锂动力电芯能量密度约为240~320 Wh/kg。本研究通过聚合物电解质创新,实现了4.7V高电压窗口匹配与低外压下的紧密电极接触,推动富锂锰基聚合物软包电池能量密度实现跨越式提升。此外,满充状态下顺利通过针刺与120°C热箱(静置6小时)安全测试,未出现燃烧或爆炸现象,展现出优异的安全性能。该研究为开发实用化的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固态锂电池提供了新思路与技术支撑。
研究成果以“调控聚合物电解质溶剂化结构实现600 Wh kg⁻¹锂电池”(Tailoring polymer electrolyte solvation for 600 Wh kg⁻¹ lithium batteries)为题,在线发表于《自然》(Nature)。
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学科突破先导项目、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项目的支持。
本文内容来源于新能源技术与装备,责任编辑:胡静,审核人:李峥
版权声明∶转载新能源网站内容,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process@vogel.com.cn,请添加小编微信号(msprocess)详细沟通。
龙城新能源35MWh储能项目竣工;九合电力与能源上市巨头成功签约30万千瓦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九合电力成功签约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
2025-10-17 国际储能网
2025年10月14日,中石化(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中石化大连院)自主研发的125千瓦铁铬液流电池储能系统在中石化河北石油中心庄6兆瓦光伏场站成功投用。
2025-10-15 本网编辑
2025年10月14日,欣旺达携684Ah与588Ah两款新型储能电芯重磅亮相行业活动,以技术创新直击行业痛点,为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多元可靠的解决方案。
2025-10-15 本网编辑
2025-10-11
2025-10-21
2025-10-13
2025-10-18
2025-10-09
2025-10-23
2025-10-20
氢能作为一种备受追捧的零污染高效能源,其稀缺性使得人们对其渴求不已。然而,能耗巨大的压缩过程以及极低温度下的液化环节,被视为通往氢能转型之路上的重大障碍。在此背景下,氨成为热门的替代选项,尽管这种物质带有些许气味,但它有望成为能源转型中的奇迹材料。
作者:Dominik Stephan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