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电解液是锂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用量不足或过量都会对电池性能产生负面影响。本文将分析电解液不足和过量对锂电池性能的影响,并探讨相应的解决方案。
1、电解液不足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降低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电解液不足会阻碍锂离子的充分利用,导致电池的能量密度下降,并缩短电池的循环寿命。
增加安全风险:电解液不足会导致电池内部温度升高,增加了电池发生热失控或爆炸的风险。
为解决电解液不足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优化电解液成分和配比:确保电解液中溶质和溶剂的比例适当,以提高电池性能。
改进电池设计和制造工艺:优化电池结构和组件,改善电解液在电池内的分布和传输效率。
强化电解液监测管理:建立有效的电解液监测系统,及时检测并解决电解液量不足问题。
增加电池的内阻:过多的电解液会增加电池的内阻,限制了电池的放电和充电速率。
提高输出电流:过多的电解液会增加电极与电解液的接触面积,加速了电极与电解液的反应,从而提高了电池的输出电流。
为解决电解液过量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优化电解液浓度和配比:确保电解液中溶质和溶剂的比例适当,以提高电池性能。
改进电池设计和制造工艺:优化电池结构和组件,提高电解液的分配和传输效率。
强化电解液监测管理:建立有效的电解液监测系统,及时检测并解决电解液过量问题。
3、结论
通过优化电解液的成分和配比,改进电池的设计和制造工艺,加强电解液的监测和管理,可以有效减少电解液不足或过量对电池性能的影响,提高锂电池的性能改善了性能和安全性。
电解液添加剂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电解液添加剂的主要作用有改善SEI膜性能、降低水和HF酸含量、防止过充放电。添加剂在正常充放电下不参与化学或电化学反应,但在过充放电时可发生还原反应,防止过充放电。本文通过测试不同EC基电解液添加剂比例下的电池性能,研究添加剂对Si-C负极体系性能的影响。
在(24±3)℃下,使用1801型电解液作为基础电解液,并按照0.33∶0.33∶0.33∶0.05∶0.05的体积比混合EC、DMC、DEC、FEC和VC。
此外,添加剂LiPF6以约12.5%的含量作为溶质。通过表1的配方,成功制备了实验电解液,其中还包含了FEC、VC和CEC等添加剂。
表1 不同实验电解液的添加剂体积分数
极片和电池制备
然后,在氩气保护环境下,使用负极片、高纯锂片和隔膜组装CR2032型扣式电池。最后,对电池进行编号。
性能测试
组装完成后的扣式电池将在40℃下静置4小时,随后使用CT2001A电池测试系统进行性能测试。测试条件为电压2.5V,电流范围在190~300mA之间(具体数值根据负极片的称重计算)。
02结果与讨论
CEC添加量的影响
根据图1可得知,随着CEC添加量的增加,电池的放电比容量增加,但库仑效率略微下降。1-1电池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488.75mAh/g,1-2电池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449.98mAh/g。
1-1和1-2电池的首次库仑效率分别为90.05%和90.70%。CEC添加量直接影响扣式电池的充电比容量,当添加量为3%时,电池首次放电比容量比添加量为1%时增加近40mAh/g。
然而,首次库仑效率的差异不超过1%,说明影响较小,且均满足要求(90%以上)。实验结果表明,CEC添加量为3%时对电池性能有良好的提升效果。
FEC添加量的影响
FEC作为电解液添加剂改善SEI膜性能,提高电池性能。图2显示了不同FEC添加量电池的放电比容量和库仑效率。
根据图2结果,随FEC添加量增加,电池性能明显下降。2-1电池首次放电比容量为482.54mAh/g,首次循环库仑效率为91.03%。
然而,2-2电池首次放电比容量低于450.00mAh/g,首次循环效率低于90.00%。性能下降可能由于致密SEI膜导致Li+损耗,剩余Li+不能自由嵌脱,造成比容量和首次库仑效率下降。综上,FEC添加量不应超过3%。
VC添加量的影响
根据图3,随着VC添加量增加,电池的放电比容量下降且不稳定。3-1电池首次库仑效率为89.2%,循环稳定性较好。VC添加量为1%时的电池综合性能较好,内阻低、容量保持率高。单独使用VC无法得到理想的Si-C负极电解液。
综合实验
通过对比以上实验数据,选择各组最优比例见表2。
根据表2,添加CEC对电池首次放电比容量有显著影响;FEC的添加可提高首次库仑效率至91%以上;添加VC后,虽然首次容量和库仑效率较低,但对循环稳定性有积极作用。
综合实验结果,选择FEC添加量为3%,VC添加量为1%,CEC添加量为3%的电解液制备4-1电池。
根据图4,改进后的电池首次库仑效率达到91.90%,经过4次循环已接近100%。负极材料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452.60mAh/g,虽低于1-1和2-1电池,但经过150次循环后,比容量保持较为稳定,后期略有增加。电池的整体容量保持率达到86.50%。
03结论
提高锂离子电池性能的研究成果
通过选择适当的比例,即3% FEC、1% VC和3% CEC的添加体积分数,可以提高电池的首次充电比容量、首次库仑效率和循环稳定性。在这种条件下,电池的首次放电比容量达到452.60mAh/g,比传统纯石墨负极的充电比容量高出约25%。
PVDF在锂电池行业的应用
PVDF(聚偏氟乙烯)是一种聚合物材料,被广泛应用于锂离子电池领域。PVDF作为锂电池的关键材料之一,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通过不断创新和研发,可以进一步提高PVDF的性能,推动锂电池技术的进步,为清洁能源的推广和应用做出重要贡献。
01PVDF的工作原理
离子传导:PVDF具有良好的电解质浸透性和离子传导性能。在锂离子电池中,PVDF隔膜提供了离子传导通道,促进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迁移,实现电池的充放电过程。
化学稳定性:PVDF具有出色的化学稳定性,能够耐受锂离子电池中的电解液和高温环境。它不容易与电解液中的溶剂发生反应或分解,因此能够保持隔膜的完整性和性能。
机械强度:作为隔膜材料,PVDF需要具备足够的机械强度,以抵抗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产生的应力和变形。PVDF的高分子结构赋予了它较好的机械强度和耐久性。
高化学稳定性:PVDF具有出色的化学稳定性,能够耐受电池中的电解液和高温环境,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强机械强度:PVDF具有较好的机械强度和耐久性,能够抵抗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的应力和变形,保持隔膜的完整性。
抗化学腐蚀性:PVDF对许多化学物质具有抗性,抵抗电池中电解液的腐蚀,提高电池的耐久性和可靠性。
PVDF的缺点
低离子传导性:相对于某些其他材料,如聚合物凝胶电解质,PVDF的离子传导性能较低。这可能限制了电池的功率输出和充放电速度。
化成工艺对锂电池性能的影响
1、化成充放电电流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化成充放电电流主要包括上述第一部分开口充电(排气)电流,第二部分闭口充电电流和第四部分闭口放电电流。
第一部分开口化成(预充或排气)主要是小电流充电,目的是形成稳定致密的SEI膜,使电解液中添加剂反应生成的气体排出,减小对电池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的影响。而且电解液添加剂种类、数量,反应电位及时间不同,反应需要的充电速率不同。因此该阶段充电主要选择阶梯充电模式,即第一步小电流充,后续各步在前步基础上增加电流充。
王红霞等通过研究以磷酸铁锂为正极,石墨为负极的动力电池的预充方式,发现预充第一步充电电流为0.05C,充电时间为25 min,第二步充电电流为0.15C,充电时间为55min的工艺电池的厚度、高温存储性能和循环性能优于其余两种预充工艺。但第一步充电电流过小反而会降低电池循环性能。比如本项目组研究的磷酸铁锂为正极,石墨为负极,容量为202Ah的动力电池预充工艺发现预充第一步充电电流为0.05C,充电时间为60min,第二步充电电流为0.15C,充电时间为60min的预充工艺电池循环性能(800次@94.90%)优于预充第一步充电电流为0.03C,充电时间为100min,第二步充电电流为0.15C,充电时间为60min的预充工艺的电池(800次@93.80%)。
第二部分闭口化成主要是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增大充电电流。在第一部分,电解液中的部分添加剂已经反应,致密的SEI膜已经形成,但SEI膜过度致密会影响反应过程中锂离子的传输,因此需要逐渐增大电流使形成的SEI膜满足致密到疏松的过渡。另外增大充电电流也会缩短电池充电时间,提高生产效率。但是充电电流过大,会造成电池温度升高,SEI膜遭到破坏,进行溶解和重组。电池容量衰减、循环性能变差,甚至会造成安全事故。
Gao等研究锂离子电池在不同充放电倍率下的温升特性发现除了电极表面,电池其他位置的温升与电池表面的温升一致,并建立了一个电池离子热模型来模拟电池在不同充放电倍率下的温度变化。基于此模型,取温升为约束条件,建立了边界充电电流曲线,制定出了选择锂离子电池最佳充电电流方案。另外充电电流过大,从正极脱出的大量锂离子不能快速嵌入到负极,造成负极表面析锂使电池容量降低、循环性能变差,且形成的锂枝晶可能会刺穿隔膜造成电池短路,发生危险。
第四部分闭口放电是将充满电的电池进行首次放电,从而完成电池的整个活化过程。在进行放电之前负极表面的SEI膜已经基本形成,所以该部分放电电流可以等于或稍大于第二部分的充电电流,但电流不宜过大,过大会导致电池极化严重,电池温升过快。另外为了保证电池的一致性,还应在大电流放电后进行一部分小电流放电。
2、化成充放电时间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化成充放电时间主要包括上述的第一部分开口充电(预充或排气)时间,第二部分闭口充电时间和第四部分闭口放电时间。
第一部分开口充电(预充或排气)时间是小电流充电时间,不宜过长,因为长时间的小电流充电会使形成的SEI膜阻抗增加,电池内阻增加。张沿江等通过研究磷酸铁锂正极,石墨负极动力电池的化成充电时间对电池性能的影响,发现在相同大小的充电电流下适当减少化成时间对电池负极表面SEI膜的形成有利,使用该充电方法的负极表面光滑,能有效改善电池内阻、循环性能和高温存储性能。
第二部分闭口充电时间,如果没有电压限制,长时间充电会造成电池过充,短时间充电会使电池内部电极活性物质未被完全活化,SEI膜不致密、不完整影响电池性能,因此该部分充电时间应结合充电截止电压共同控制。
第四部分闭口放电时间与电池的放电深度有关,在没有放电截止电压的限制下,电池放电时间越长,电池放电深度越深,导致电池过放,寿命缩短。
3、化成充放电截止电压对电池性能影响
第一部分开口充电(预化成)截止电压即电池预充后的截止电压,预化成的目的是去除杂质和形成SEI膜。其中杂质包含水分、微量元素和微量的金属杂质等。化成截止电压对SEI膜成膜的反应路径有影响。An等通过对SEI膜的研究及其与循环的关系,发现电解液添加剂不同,添加剂的反应电位不同,通过控制预充截止电压来控制电解液中添加剂的反应而控制SEI膜的形成,得到性能优良的SEI膜。
第二部分闭口充电截止电压即电池充满电的截止电压,电压过高会使电池发生过充电,造成过量锂离子从正极活性材料上脱出,并在负极表面沉积,形成锂枝晶。过充电也会使正极分解,释放出氧气,氧气是造成电解液分解的催化剂。此外电解液溶剂会与负极表面沉积的活性锂反应,造成正极活性物质损失,电池发生容量衰减。
董琪等通过研究不同充电截止电压对锰酸锂离子电池的电压、容量等性能的影响,发现锰酸锂材料锂离子电池的放电容量随充电截止电压的升高而增加,但充电截止电压过高会造成负极表面析锂,电池容量衰减,且负极析锂形成的锂枝晶会刺穿隔膜造成电池内短路,影响电池的安全性能。范小平等以软包型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为研究对象研究充电截止电压对锂离子电池循环性能的影响,发现将充电截止电压从3.65V提高到4.00V,电池的放电容量有小幅度提高。通过对比上述两种充电截止电压的600次循环数据发现,充电截止电压为4.0V的电池容量保持率为97.5%,充电截止电压为3.65V的电池容量保持率为99.0%。曹政研究充电截止电压对单晶NCM523/石墨体系电池性能的影响,发现随充电截止电压提高,电池的容量、电压平台和能量密度有所提升,但倍率性能、高低温放电和存储性能劣化,循环性能在前800次没有明显影响,但800次后充电截止电压较高的电池循环寿命衰减速度最快。
第四部分闭口放电截止电压是将电池首次放光电的控制电压。电压过低电池发生过放,负极集流体发生腐蚀,负极表面SEI膜破坏分解,重组后的SEI膜性能差,电池阻抗增加、充放电末端极化增加,造成电池充放电效率降低、循环性能变差。Ouyang等通过实验研究SONY18650型锂离子电池在过充和过放情况下的热性能,发现电池在进入过放阶段时电压急速下降,电池表面温度持续升高直至41℃,持续约250s后电池的电压和电流几乎下降到0V和0mA,这是电池的一个自我保护机制,防止电池过放和过热。Wu等以容量为40Ah的方型锂离子电池为研究对象研究电池过充和过放,通过用1C放电速率将电池放电到不同的截止电压发现放电电压从3.5V降到1.5V 时电池温升没有明显升高。但当电压降到低于1.5V时,电池的电压、温度和阻抗发生急剧变化,最大温升速率为20℃/s,电压降为0V,电池失效。
4、老化时间和温度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老化时间是首次充电和首次放电之间的间隔时间。锂离子电池在首次充满电之后需要一定的静置时间来去除电池内部极化,对电池的容量和阻抗都会有明显的影响。Reichert等用18650型锂离子电池研究静置时间对锂离子电池循环性能的影响,发现静置时间对电池的性能有明显影响,电池静置时间≤2h和无静置的循环性能和阻抗没有明显区别。本项目组通过研究以磷酸铁锂为正极,石墨为负极,容量为24Ah的动力电池老化时间对电池性能影响,发现随老化天数的增减,电性循环寿命增加,分别2d@744次@90.10%、3d@744次@90.42%、4d@744次@90.86%和14d@744次@91.32%。
温度对电池性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温度升高,电解液及添加剂分解加速,负极表面SEI膜增厚,电池内阻增加。目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成分主要是LiPF6,在过高的温度下LiPF6会发生热分解,生成PF5,PF5会进一步与电解液中的水分发生水解反应生成 HF。HF是造成正极材料发生金属铁溶解的重要原因。Coron等用18650锂离子电池为研究对象,分别在0和25℃下进行老化实验,发现在25℃下进行老化的电池其寿命至少是在0℃下进行老化的2倍。Rodrigues等通过研究石墨电极中高温固体电解质膜)SEI,发现SEI膜的热脆性是造成石墨负极性能衰退的主要原因,通过实验证明化成过程中增加温度可以提高SEI膜的强度,在90℃下形成的SEI膜表现出优越的热稳定性,降低了电池的自放电率。
为了提高锂离子电池的高温循环性能,电解液中添加了甲基二磺酸亚甲酯(MMDS)添加剂,MMDS添加剂能够很好地改善电池的常温和高温循环性能,并且随着添加剂用量的增加,电池循环稳定性随之加强。但该添加剂对温度较敏感,在高温下使用和存储会使添加剂色度、酸度上升,影响电池性能,所以应严格控制电解液的存储温度、电池注液后的静置温度及电池排气化成温度,防止MMDS失效。
锂电池容量为何会衰减
锂离子电池在两个电极间发生嵌入反应时具有不同的嵌入能量,而为了得到电池的最佳性能,两个宿主电极的容量比应该保持一个平衡值。
在锂离子电池中,容量平衡表示成为正极对负极的质量比,
即:γ=m+/m-=ΔxC-/ΔyC+
上式中C指电极的理论库仑容量,Δx、Δy分别指嵌入负极及正极的锂离子的化学计量数。从上式可以看出,两极所需要的质量比依赖于两极相应的库仑容量及其各自可逆锂离子的数目。
一般说来,较小的质量比导致负极材料的不完全利用;较大的质量比则可能由于负极被过充电而存在安全隐患。总之在最优化的质量比处,电池性能最佳。
对于理想的Li-ion电池系统,在其循环周期内容量平衡不发生改变,每次循环中的初始容量为一定值,然而实际情况却复杂得多。任何能够产生或消耗锂离子或电子的副反应都可能导致电池容量平衡的改变,一旦电池的容量平衡状态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就是不可逆的,并且可以通过多次循环进行累积,对电池性能产生严重影响。在锂离子电池中,除了锂离子脱嵌时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外,还存在着大量的副反应,如电解液分解、活性物质溶解、金属锂沉积等。
01 过充电
1、石墨负极的过充反应:
电池在过充时,锂离子容易还原沉积在负极表面:
沉积的锂包覆在负极表面,阻塞了锂的嵌入。导致放电效率降低和容量损失,原因有:
①可循环锂量减少;
②沉积的金属锂与溶剂或支持电解质反应形成Li2CO3,LiF 或其他产物;
③金属锂通常形成于负极与隔膜之间,可能阻塞隔膜的孔隙增大电池内阻;
④由于锂的性质很活泼,易与电解液反应而消耗电解液.从而导致放电效率降低和容量的损失。
快速充电,电流密度过大,负极严重极化,锂的沉积会更加明显。这种情况容易发生在正极活性物相对于负极活性物过量的场合。但是,在高充电率的情况下,即使正负极活性物的比例正常,也可能发生金属锂的沉积。
2、正极过充反应
当正极活性物相对于负极活性物比例过低时,容易发生正极过充电。
正极过充导致容量损失主要是由于电化学惰性物质(如Co3O4,Mn2O3 等)的产生,破坏了电极间的容量平衡,其容量损失是不可逆的。
(1)LiyCoO2
LiyCoO2→(1-y)/3[Co3O4+O2(g)]+yLiCoO2 y<0.4
同时正极材料在密封的锂离子电池中分解产生的氧气由于不存在再化合反应(如生成H2O)与电解液分解产生的可燃性气体同时积累,后果将不堪设想。
(2)λ-MnO2
锂锰反应发生在锂锰氧化物完全脱锂的状态下:λ-MnO2→Mn2O3+O2(g)
3、电解液在过充时氧化反应
当压高于4.5V 时电解液就会氧化生成不溶物(如Li2Co3)和气体,这些不溶物会堵塞在电极的微孔里面阻碍锂离子的迁移而造成循环过程中容量损失。
影响氧化速率因素:
正极材料表面积大小
集电体材料
所添加的导电剂(炭黑等)
炭黑的种类及表面积大小
在目前较常用电解液中,EC/DMC被认为是具有最高的耐氧化能力。溶液的电化学氧化过程一般表示为:溶液→氧化产物(气体、溶液及固体物质)+ne-
任何溶剂的氧化都会使电解质浓度升高,电解液稳定性下降,最终影响电池的容量。假设每次充电时都消耗一小部分电解液,那么在电池装配时就需要更多的电解液。对于恒定的容器来说,这就意味着装入更少量的活性物质,这样会造成初始容量的下降。此外,若产生固体产物,则会在电极表面形成钝化膜,这将引起电池极化增大而降低电池的输出电压。
02 电解液分解
电解液包括电解质、溶剂和添加剂,其性质会对电池的使用年限、比容量、倍率充放电性能和安全性能等产生影响。电解液中电解质和溶剂的分解都会引起电池容量发生损失。在首次充放电时,溶剂等物质在负极表面生成SEI膜会形成不可逆的容量损失,但这是必然情况。
若电解液中存在水或氟化氢等杂质时,可能会使电解质LiPF6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发生分解,并且生成的产物与正极材料反应,导致电池容量受到影响。同时,部分产物还会与溶剂发生反应,并对负极表面的 SEI膜的稳定性造成影响,会造成锂离子电池性能衰减。除此之外,若电解液分解的产物不与电解液相容,将会在迁移过程中阻塞正极孔隙,从而导致电池容量衰减。
03 自放电
锂离子电池在一般情况下,会发生容量损耗现象,这一过程被称为自放电,分为可逆容量损失和不可逆容量损失。溶剂氧化速率对自放电速率产生直接影响,正负极活性材料可能在充电过程中和溶质发生反应,导致锂离子迁移完成容量失衡及不可逆衰减,因此,可以看出减少活性材料表面积可以降低容量损失速率,且溶剂的分解会影响电池贮存寿命。另外,隔膜漏电也会导致容量损失,但这种可能性较低。自放电现象若长期存在,会导致金属锂沉积并进一步导致正负极容量的衰减变化。
04 电极不稳定性
本文内容来源于:新能源技术与企管,责任编辑:胡静,审核人:李峥
版权声明∶转载新能源网站内容,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process@vogel.com.cn,请添加小编微信号(msprocess)详细沟通。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除了动力电池技术的发展外,关于锂电池、钠电池、固态电池等储能技术也是备受关注的话题。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储能市场也迅速壮大,吸引了众多新能源企业和资本涌入,储能领域的技术进步也对相关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利好。
2024-04-16 钠电派
光伏发电系统主要由太阳能电池板(组件)、控制器和逆变器三大部分组成。太阳能电池板是通过吸收太阳光,将太阳辐射能通过光电效应或者光化学效应直接或间接转换成电能的装置。
2024-04-11 王淑娟
2024年N型时代正式提升市占率的一年。如果说 2023 年是 N 型量产元年,那么 2024 年在N型电池片产能逐步落地的情况下,有望成为主流电池路线。根据 CPIA 最 新统计,N型电池量产转换效率目前已实现了 24%-25%,形成了对 Perc 电池 1.3pct 左右的效率优势,并将在近两年实现超 2pct 的效率领先。
2024-04-11 银创智库
2024-11-07
2024-11-20
2024-11-05
2024-11-12
2024-11-16
2024-11-07
2024-11-27
西门子作为自动化和数字化领域的创新先驱,对氢能产业的布局和发展始终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在近期对西门子的一次采访中,西门子数字化工业集团化工行业总经理徐一滨、过程工业软件部中国区总经理孟广田博士以及西门子氢能业务拓展经理李想 ,向我们分享了他们对于氢能行业发展看法、化工行业跨界氢能“新赛道”的破局之道以及西门子的创新模式。
作者:吴梦晗 胡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