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技术的终极形态
进入2024年以来,固态电池频频引发市场关注。2024 年 1 月,两则关于海外固态电池取得新进展的消息,引发市场对于固态电池领域的关注。一则是,日本大型电池企业 Maxell 开发出具备传统方形电池容量25倍的圆柱形全固态电池。另一则是,大众集团旗下子公司 Power Co 完成了对 Quantum Scape 固态电池的耐力测试,结果表明其可实现 50 万公里超长寿命,充放电 1000 次仍保持 95%容量,证明了其超长寿命和几乎不衰减的续航能力,有力证明了固态电池的潜力。日前,固态电池领域再度传来重磅消息,辉能科技宣布全球首条固态电池生产线已正式投产,其固态电池采用锂陶瓷电池技术,充电12分钟,可实现续航1000公里。
固态电池被称为下一代锂电池,新能源动力系统与交通电动化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更是在中国全固态电池协同创新平台成立仪上式表示:“我们需要做好准备,应对全固态电池技术可能颠覆‘中国在汽车电池领域优势的风险’。”
固态电池到底厉害在哪?目前发展到那一步了?哪些企业在布局?
固态电池的两大“杀手锏”
固态电池即是使用固态电解质的电池。液态锂离子电池由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四大主材组成,固态电池则是将电解液、隔膜替换成固态电解质。
从性能对比来看,理论上,固态电池在离子电导率、能量密度、耐高压、耐高温、循环寿命等各项指标均优于液态电池,兼顾了传统液态锂电池无法兼顾的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特性,成为电动汽车的理想电池。固态电池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2)高能量密度:传统液态电池的能量密度已经接近 350Wh/kg 的理论极限。固态电池的电化学窗口宽,能够承受更高的电压(5V 以上),材料可选择的范围更广。因此,可以通过采用高比容量的正极、负极材料,使得能量密度达到 500Wh/kg 甚至更高。
(3)体积小:传统液态电池需要使用隔膜和电解液,二者占据了电池中近40%的体积和25%的质量。固态电池使用固态电解质取代液态电池的隔膜和电解液,正负极之间的距离可以缩短到只有几到十几个微米,从而大幅降低电池的厚度。因此,同样的电量,固态电池的体积将变得更小。
(4)宽温区运行:目前的电动车在冬季续航里程下滑明显,主要原因在于液态电解质在冬季流动性下降。固态电池可以在更广泛的温度范围内(-30℃至 100℃)稳定工作,尤其是在低温环境下,其性能表现更为优异,成为解决电动车冬季续航里程的利器。
大规模产业化至少还需5年
随着液态电解质含量逐步下降,固态电池的发展路径大致可以分为半固态(5-10wt%)、准固态(0-5wt%)、全固态(0wt%)等阶段,其中半固态、准固态使用的电解质均为混合固液电解质。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全固态电池主要处于研发和试制阶段。目前制约全固态电池产业化的主要局限在于:材料技术、制备技术还不够成熟,生产成本过高。行业普遍认为全固态电池距离大规模产业化至少还需5 年时间。
半固态电池使用的是固液混合电解质,电池中电解液的含量占比在 5-10%之间,增加涂覆固态电解质,其电化学原理与液态锂电池相同,基本可以沿用现有成熟的电池制造工艺,生产难度小于固态电池。
中国固态电池领域企业最多
全固态电池是全球公认的下一代电池,被列入中国、美国、欧盟、日韩等主要国家的发展战略。全球企业都在积极布局固态电池,全固态电池成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竞争的关键制高点。
从全球固态电池产业布局来看,中国参与的企业最多,包括传统电池企业、初创电池企业、整车企业等;其次是日本,技术实力最强;美国以一些初创企业为主;欧洲主要是车企和美国的初创企业合作;韩国企业不多,但实力也强。
全球固态电池产业布局概况
国内半固态电池量产先行
国内部分固态电池产能布局情况
在关键材料方面,部分企业已经成功研发出固态电解质,有些处于中试、送样客户阶段,有些已实现小批量供货。整体来看,目前固态电解质的产业规模尚小,但具备一定的规 模化基础。
国内部分固态电解质产能布局情况
2023 年国内半固态电池实现小批量装车,2024 年加速量产。国内企业多以半固态电池 为主,海外企业基本为全固态电池。国内企业的半固态电池率先进入量产阶段,部分企业的半固态电池已经在相关车型上得到装车验证,并于 2023 年实现小批量生产。2024年将有更多企业的半固态电池启动量产。日韩、欧美等海外企业的固态电池量产时间集中在 2026-2030 年。
国内外主要固态电池企业产业化进程
未来随着固态电池技术不断进步,成本逐渐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国内半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已开启,固态电池的市场规模将得以快速增长。根据 EVTank 发布的《中国固态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 年)》,预计到2030 年全球固态电池的出货量将达到 614.1GWh,在整体锂电池中的渗透率预计在 10%左右,市场规模将超过2500 亿元,其中主要为半固态电池。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等公开信息,新能源技术与装备整理,责任编辑:胡静,审核人:李峥
版权声明∶转载新能源网站内容,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process@vogel.com.cn,请添加小编微信号(msprocess)详细沟通。
2024-11-02
2024-10-23
2024-11-07
2024-10-24
2024-10-24
2024-10-26
2024-11-05
西门子作为自动化和数字化领域的创新先驱,对氢能产业的布局和发展始终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在近期对西门子的一次采访中,西门子数字化工业集团化工行业总经理徐一滨、过程工业软件部中国区总经理孟广田博士以及西门子氢能业务拓展经理李想 ,向我们分享了他们对于氢能行业发展看法、化工行业跨界氢能“新赛道”的破局之道以及西门子的创新模式。
作者:吴梦晗 胡静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