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能源院发布《新型储能发展分析报告2023》
大容量长周期储能技术有望取得突破
今年以来,北京市明确支持在五环外工业厂区、物流园区、数据中心等非人员密集区开展新型储能试点示范;江苏提出计划到2027年全省新型储能规模达500万千瓦左右;作为新型储能规模居全国第一的山东省,也提出今年将新增12个新型储能项目。
新型储能作为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已然成为行业发展的“香饽饽”。国家能源局此前在三季度新闻发布会上披露,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型储能新投运装机规模约863万千瓦/1772万千瓦时,相当于此前历年累计装机规模总和。
国网能源研究院近日发布的《新型储能发展分析报告2023》指出,我国新型储能位居全球装机榜首,已处于快速发展通道,迈上千千万千瓦新台阶。未来一段时间,新型储能将继续保持规模化增长态势,在加速竞争格局下,其场景的先进性、实用性,乃至经济型也都会愈发凸显出来。
部分新型储能存储时长或优于抽水蓄能
与锂离子电池相比,全钒液流电池不会发生热失控、过热、燃烧和爆炸,更加安全且循环寿命长,但系统建设成本约是锂离子电池的3倍。国家能源局批复的首个百兆瓦级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电站——大连100兆瓦/400兆瓦时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一期工程已于2022年10月底并网发电,最多可存放40万千瓦时。不过,全钒液流电池存在能量密度低、转换效率不高的问题,目前仍处于百兆瓦级试点示范阶段。
新型压缩空气储能能够为系统提供转动惯量支撑,具有容量大、持续充放电时间长、选址相对灵活等优势,其关键设备已实现国产化,系统建设成本有所下降,部分系统建设成本与抽水蓄能相当。目前,山东泰安300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创新示范工程、辽宁朝阳30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宁夏中卫10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项目等多个百兆瓦级试点示范项目正在实施中。
据业内人士分析,目前来看,无论是全钒液流电池还是新型压缩空气储能,在容量相同的情况下,其存储时长或可优于抽水蓄能。
新型储能开发模式呈“一大一小”趋势
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的过程中,储能作为灵活性调节资源的重要性已得到广泛认可。在政策引导、产业扩张、成本下降、市场活跃等因素影响下,新型储能呈现并将保持快速发展态势。
“从中长期来看,新型储能的粗放式规模化发展将逐步向精准化场景配置转变,通过电力市场驱动实现全面商业化,开发模式呈现电站容量增大和小容量储能聚合利用的‘一大一小’趋势。”胡静预测道。
国家能源局今年2月份发布的《新能源基地跨省区送电配置新型储能规划技术导则》提出,新能源基地送电配置新型储能的容量应该以需求为导向,充分考虑通道送电曲线及输电电价竞争力约束,通过多方案比选优化配置方案。
考虑各省区新型储能建设条件和目前规划规模,《新型储能发展分析报告2023》中预测,“十四五”末期,我国新型储能的装机规模将超过6000万千瓦,在国家规划的3000万千瓦基础上翻一番。
对于储能技术的发展,胡静表示,未来将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大容量、长周期储能技术有望取得突破,为支撑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提供更多技术选择。
随着新型储能关键技术与设备的逐步国产化,其系统建设成本也会逐步下降。胡静表示,到2025年,锂离子电池技术成本下降空间约为20%~30%,全钒液流电池技术成本将下降30%~40%,压缩空气储能技术成本下降空间在30%左右。
“预计2025年,压缩空气、液流电池等长时储能技术进入商业化发展初期,飞轮、钠离子电池等储能技术进入大容量试点示范阶段;2030年,各类主流新型储能技术装备自主可控,实现全面市场化发展。”胡静说道。
本文内容来源于:中国电力报,责任编辑:胡静,审核人:李峥
版权声明∶转载新能源网站内容,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process@vogel.com.cn,请添加小编微信号(msprocess)详细沟通。
氢储能具备规模大、周期长、跨季节储能等优点,逐渐受到大众的青睐,成为了“可再生能源+储能”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成为了各地政策中频繁出现的词汇。本文将从氢储能技术的概念、优势、阻碍与对策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氢储能成为新能源储能主流的可能性。
2023-12-12 艾氢技术
工商业储能属于用户侧应用场景,主要是以节约电量电价和容量电价为主要目的,旨在为工商业及家庭用户提供峰谷套利、减小峰值容量、参与需求侧响应等服务。
2023-12-07 何发
由于新能源汽车快速普及和储能市场蓬勃发展,中国目前在供需两端都处于领先地位,但随着其他地区纷纷发展新能源汽车,以及其他地区通过本地化要求促使制造业回流,中国的市场份额可能会下降。
2023-12-06 储能100人
2024-11-02
2024-10-23
2024-11-07
2024-10-24
2024-10-24
2024-10-26
2024-11-20
西门子作为自动化和数字化领域的创新先驱,对氢能产业的布局和发展始终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在近期对西门子的一次采访中,西门子数字化工业集团化工行业总经理徐一滨、过程工业软件部中国区总经理孟广田博士以及西门子氢能业务拓展经理李想 ,向我们分享了他们对于氢能行业发展看法、化工行业跨界氢能“新赛道”的破局之道以及西门子的创新模式。
作者:吴梦晗 胡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