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2日,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全球首制二氧化碳运输和海上碳捕集及存储业务船舶“北极光先锋”轮在大连海事局执法船的护航下,从大连海工码头首次出海试航。
该船总长约130米,型宽21.2米,结构吃水8米,配置有两个特殊材料制造的全压式C型液货罐,可耐-35℃低温,运输液态二氧化碳总量达7500立方米。作为全球首制船,它由中国船舶大连造船自主设计完成,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是我国高端海工装备的代表,建造水平处于国际造船领域前沿。
未来“北极光先锋”轮正式交付后,将用于欧洲地区的二氧化碳捕集及储存,收集的二氧化碳会被运至挪威西海岸地区二氧化碳接收端码头加以处理后注入海底地下2600米永久封存,该船将为全球解决陆地二氧化碳排放的模式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本文内容来源于央视新闻客户端等公开信息,新能源技术与装备整理,责任编辑:胡静,审核人:李峥
版权声明∶转载新能源网站内容,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process@vogel.com.cn,请添加小编微信号(msprocess)详细沟通。
陶氏化学首席执行官吉姆·菲特林日前表示,“氢气,以及碳捕集和封存对于化工业和其他能源密集型行业全面脱碳至关重要。如果没有氢气和CCS,就无法实现净零排放目标,特别是在能源密集型行业。因为在向净零排放过渡过程中,需要更多的能源密集型材料。如果想为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多晶硅,为电动汽车生产电池,就要使用大量能源”。
2023-11-28 中国石化报
近日近日,由中国能建上海成套公司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共同研发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型装备——国内首台年600吨级二氧化碳直接空气捕集(DAC)装置“碳捕块CarbonBox”成功通过百吨级模块满负荷可靠性运行验证。
2024-07-26 CCUS和BDO
2025-03-06
2025-03-06
2025-03-13
2025-03-17
2025-03-18
2025-03-21
2025-03-13
氢能作为一种备受追捧的零污染高效能源,其稀缺性使得人们对其渴求不已。然而,能耗巨大的压缩过程以及极低温度下的液化环节,被视为通往氢能转型之路上的重大障碍。在此背景下,氨成为热门的替代选项,尽管这种物质带有些许气味,但它有望成为能源转型中的奇迹材料。
作者:Dominik Stephan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