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7月7日,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团队联合美国马里兰大学、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开发了一种低成本铁基卤化物材料,将正极活性材料、电解质和导电剂的功能集于一身,并展现出电极层面的“自修复”能力。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国际期刊《自然》。
传统固态电池的正极通常是一个复杂的复合体,不仅包含负责储能的活性材料,还掺杂了大量不储存能量的惰性辅助成分,如固体电解质和导电碳。这些惰性材料对电池内部的离子和电子传输至关重要,但也带来了很大弊端,如能量密度与成本的双重损耗等。如何设计出一种固—固界面接触良好、离子/电子传输快、非活性成分极少的固态正极,是全固态电池领域面临的挑战。破解这一难题,将是全固态电池迈向商业化的关键一步。
在此前的研究中,科学家曾提出“一体化正极”概念,即用一种材料同时扮演活性材料、电解质和导电剂三种角色。但此前发现的候选材料因成本高或性能不佳,未能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团队及其合作者提出使用成本低廉的铁基卤化物作为正极材料,通过结构调控使其同时具有锂离子和电子混合导电能力,以及稳定的Fe2+/Fe3+氧化还原电对,实现一体化电极设计。在充电过程中,材料会从坚硬的脆性状态转变为柔韧的延展状态。这种动态的脆韧转变能够主动修复循环中产生的微观裂纹和空隙,为固态电极赋予了自我愈合的能力,助力其实现超长循环寿命。
实验数据显示,在不含任何额外导电剂和固体电解质的情况下,该电极在5C的高倍率下循环3000次后,容量保持率约为90%。除了超长寿命,该材料的能量密度也很出色。
这种一体化卤化物材料不仅简化了电池制造工艺,而且提供了一种可持续且经济高效的解决方案,有望加速全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工业化应用。
本文内容来源于新能源技术与装备,责任编辑:胡静,审核人:李峥
版权声明∶转载新能源网站内容,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process@vogel.com.cn,请添加小编微信号(msprocess)详细沟通。
西北工业大学李致朋/令狐佳珺课题组联合香港理工大学杨明课题组在新型质子传导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电解质材料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Multivalent metal perovskite YbCoO3 as a novel proton-conducting electrolyte for solid oxide fuel cells》发表于《Ceramics International》,令狐佳珺为本文的第一作者。
2025-06-10 西北工业大学
2025-07-02
2025-07-17
2025-07-10
2025-07-02
2025-07-03
2025-07-07
2025-07-23
氢能作为一种备受追捧的零污染高效能源,其稀缺性使得人们对其渴求不已。然而,能耗巨大的压缩过程以及极低温度下的液化环节,被视为通往氢能转型之路上的重大障碍。在此背景下,氨成为热门的替代选项,尽管这种物质带有些许气味,但它有望成为能源转型中的奇迹材料。
作者:Dominik Stephan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