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3日,华东理工大学催化反应工程团队基于吸附构型匹配策略在炔烃加氢催化剂创制方面取得新进展,构建兼具表面Pd1Sb2三原子位点与近表面Pd位点(Pdns)的PdSb金属间化合物催化剂,实现烃类吸附与氢气活化位点的空间解耦,突破了加氢反应活性与选择性平衡制约。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志》。
低碳炔烃选择性加氢是基于石脑油和低碳烷烃裂解制备聚合级乙烯和丙烯的关键反应。尽管传统Pd基催化剂因未填充的d轨道电子结构表现出高活性,但在高炔烃转化率下仍易发生过度加氢和偶联副反应。先前研究表明,通过精确调控活性位点的电子结构和空间构型,实现炔烃的强σ吸附和烯烃的弱π吸附,从而打破活性与选择性之间的制约关系。催化剂表面活性位点的精准设计可以实现烃类分子的吸附构型匹配,但炔烃与氢气的竞争吸附往往导致氢活化受限。为此,研究团队提出表面-近表面位点协同催化设计理念,构建兼具表面Pd1Sb2三原子位点和近表面Pd位点的PdSb金属间化合物催化剂,实现了炔烃吸附与氢气活化的位点解耦,显著提升了低碳炔烃选择性加氢性能。
该团队利用Pd/Mg/Al-LDHs的层间限域效应实现Pd原子原位捕获熔融Sb原子,经过高温诱导有序化生成稳定的PdSb金属间化合物催化剂。球差电镜和X射线吸收谱解析了其表面Pd1Sb2三原子位点及近表面Pd位点的独特结构特征。结合吸附构型解析、HD同位素交换及原位红外光谱等机理研究手段,发现表面Pd1Sb2位点可以匹配炔烃的σ-吸附构型以及烯烃的π-吸附构型;同时,Pd1Sb2邻近的近表面Pd位点与其协同实现了H2自发解离。催化性能评价结果表明,该PdSb催化剂在模拟工业条件下,实现了乙炔和丙炔的100%转化,其中乙炔半加氢的乙烯选择性高达96.50%,丙炔半加氢的丙烯选择性高达98.65%,显著优于目前已报道的Pd基催化剂。
本文内容来源于新能源技术与装备,责任编辑:胡静,审核人:李峥
版权声明∶转载新能源网站内容,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process@vogel.com.cn,请添加小编微信号(msprocess)详细沟通。
绿氢制取技术包括利用风电、水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太阳能光解水制氢及生物质制氢,其中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是应用最广、技术最成熟的方式。
2025-06-18 氢能十解、新能源技术与装备、秦创原氢合湾
2025-10-11
2025-10-21
2025-10-13
2025-10-18
2025-10-09
2025-10-23
2025-10-20
氢能作为一种备受追捧的零污染高效能源,其稀缺性使得人们对其渴求不已。然而,能耗巨大的压缩过程以及极低温度下的液化环节,被视为通往氢能转型之路上的重大障碍。在此背景下,氨成为热门的替代选项,尽管这种物质带有些许气味,但它有望成为能源转型中的奇迹材料。
作者:Dominik Stephan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