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比例风光并网正在加速重构新型电力系统,但其波动性带来的电压波动、频率失稳等系统性风险也随之加剧,构网型储能成为关键解决方案。科力远、星辰新能等大储能生态创新联合体成员共同打造的内蒙古鄂尔多斯300MW/1200MWh独立储能电站,聚焦构网能力开展技术创新与项目建设,目前已进入场站联调阶段,并将于2025年底前全容量并网。
面对风光电的大比例接入,电网对储能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跟网型储能的被动响应模式,依赖电网运行,适合稳定区域的调频调峰。构网型储能是一种具备主动电网支撑能力的储能系统,能够自主设定电压参数,输出稳定的电压与频率,增强可再生能源与电网的协同运行能力,提升电力系统的稳定性与兼容性。
蒙西电网是中国风电和光伏装机容量最大、比例最高的电网之一。2025年上半年,电网新能源发电量占比已达35.6%,风光发电的间歇性与不稳定性给电网带来了巨大挑战。同时,内蒙古冬季严寒、夏季工业负荷突增的气候与用电特性,也对电网稳定性提出更高要求。因此,蒙西电网在储能技术提升、智能电网建设以及调峰能力强化等方面,需求极为迫切。
鄂尔多斯300MW/1200MWh独立储能电站通过虚拟同步技术和构网PCS(储能变流器),将核心算法嵌入到变流器的控制系统中,提升电站的主动支撑能力、系统重构能力、协同调控能力,主动参与电网调节,并兼具惯量支撑、一次调频、一次调压、快速黑启动等多种功能,保证供电可靠性,满足不同场景下的用电需求,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
该电站是联合体在建电站中的首个构网型储能项目,由科力远、星辰新能、中创新航、端瑞科技、果下科技等5家联合体成员单位携手打造。各成员单位在技术、运营、资金、统筹等各个环节各司其职、协同发力,形成了强大的协同效应,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高效运营奠定了坚实基础。
现场施工图针对当地新型电力系统对储能的功率、时长、响应时间等需求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联合体以混合储能技术弥补了单一储能技术的缺陷。项目通过磷酸铁锂和全钒液流电池的高效耦合,解决单一储能技术路线短板,满足多元需求。其中,磷酸铁锂电池储能297.5MW/1190MWh,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 2.5MW/10MWh。
磷酸铁锂电池能够迅速响应电网的指令,有效支撑一次调频、AGC调节等高价值辅助服务,为电网的稳定运行提供坚实保障。全钒液流电池采用独特的容量功率解耦设计,可保障4小时及以上的长时放电能力和超过20000次的循环寿命。此外,针对蒙西地区的沙尘、低温等极端环境,系统采用宽温域电解液配方,同时配备高强度耐候金属板材的箱体,抗冲击、耐磨损,能抵御沙尘侵袭与外力碰撞,确保设备在全天候条件下的稳定运行。
基于电站的构网能力与混合储能优势,电站建成后,将形成“固定补偿+市场交易+辅助服务”的多元收益模型,提升盈利能力。
该项目顺利推进,是大储能生态创新联合体场景创新与技术创新能力的有力体现。未来,联合体将以项目为牵引,持续提升市场开发能力、产品交付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拓展独立储能电站、零碳园区、台区配储等多元场景。
江西省吉安市登龙乡100MW“渔光互补”光伏一期项目顺利并网
“
近日,江西省吉安市登龙乡100MW“渔光互补”光伏一期项目顺利并网,该项目77MW容量采用国电投新能源132版型异质结组件。这片原本用于水产养殖的分散水面,如今整齐排布的光伏板与波光相映,科技与自然在这里和谐共生。国电投新能源以创新“光伏+”模式赋能项目,在山水之间绘就清洁能源与生态养殖融合发展的立体画卷。
相比常规地面光伏项目,渔光互补模式对光伏组件的长期可靠性、环境适应性要求更高。在晨昏弱光、多云天气或冬季低角度光照下,水面反射光成为重要发电补充,异质结组件凭借高达90%的双面率,高效捕捉反射光线,为光伏电站带来更多投资价值回报。面对水面潮湿多雾等特殊环境挑战,国电投新能源创新应用丁基胶封边、低水透抗酸胶膜与高阻水硅胶等多重密封工艺,为异质结组件构建多维防护屏障,确保电站在特殊场景下长期稳定运行。
凭借行业领先微晶工艺与0BB技术,组件量产功率已达745W,量产转换效率稳步迈进23.98%,该技术优势显著降低系统BOS成本和度电成本,赋能组件在渔光场景下的电力输出与全生命周期经济性,成为推动“光伏+”模式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技术基座。
登龙乡光伏项目巧妙利用当地零散坑塘资源,实现“水上发电、水下养殖”复合利用,真正达成“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集约发展。项目全容量并网后,年发电量预计突破上亿千瓦时,将有效推动吉安地区以传统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转型,为当地提供稳定的清洁电力支撑,成为当地落实“双碳”目标的示范样本。
依托铜栅、银栅双核高效异质结产品,以及15GW异质结电池及组件年产能布局,国电投新能源已在异质结领域建立规模化制造能力与持续迭代的技术体系,为多元化光伏应用场景筑牢根基。
国内首个“绿醇—加注—航运”全链示范项目在吉林启动
“
2025年10月30日,由国家电投集团吉电股份牵头,联合中远海运、上港集团共同投资建设的国内首个贯通“绿醇生产—燃料加注—远洋航运”全链条的绿色甲醇示范项目——吉电股份梨树风光制绿氢生物质耦合绿色甲醇项目,在吉林四平启动创优建设。
项目紧扣国家“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战略,依托国家电投“十五五”绿色氢基能源产业发展路径,通过风电制氢与生物质碳源耦合制甲醇,实现新能源与化工生产的柔性协同,推动化工领域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建成后年产绿醇19.72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约30万吨,不仅为航运脱碳构建完整产业链,更以“电-氢-化”系统集成创新助力东北能源产业升级,成为区域落实能源安全与“双碳”目标的关键示范。
航运业脱碳压力巨大,绿色甲醇因其常温常压下为液体,易于储存和运输,燃烧后无硫氧化物和颗粒物排放,且其生产原料为风光电解水制取的绿氢与生物质提供的碳源,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大幅降低,成为替代传统船用燃料的理想选择。
“项目的核心意义在于,打通了‘从风到醇’的全链条,为‘绿氢+’等地方战略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项目负责人表示。通过将不稳定的风电资源转化为稳定的绿色液体燃料,不仅解决了新能源消纳难题,还将清洁能源的应用场景从陆地拓展至海洋,为国家能源安全加上了一道“绿色保险”。
项目的先进性在于其“跨界融合”的智慧。项目创新采用“风电制绿氢+生物质气化制合成气”耦合技术路线,通过电氢协同设计与柔性控制系统,开创了“电-氢-化”柔性协同新路径,实现“无风不停机”的行业突破,有效解决了新能源波动性对化工生产的影响,进一步提升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经济性,推动能源与资源高效循环。
项目创新融合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与绿色能源生产,构建了从生物质资源到绿色燃料的完整链条。项目以秸秆为原料,大规模联合使用生物质制碳与气化技术,有效解决秸秆焚烧污染问题,实现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升级,为生物质资源高品质、标准化利用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项目构建了“电-氢-化”一体化柔性调节系统,通过储氢、变换、网电、气化炉等多环节协同调控,实现新能源与化工生产的无缝衔接。同时,项目采用大规模风电高比例自发自用模式,在风电充足时,电力用于电解水制氢并储存;短期无风时,通过储氢罐供氢;长期无风则通过化工装置调节负荷,确保氢气供应不中断,系统无需停机,有效解决了新能源波动性对化工生产的制约。
项目将氢能技术与传统化工工艺有机结合,通过动态制储氢与化工流程的协同,引入绿氢作为补充,结合合成气变换工艺的负荷调节优势及气态储氢的灵活特性,有效平抑了化工合成过程中的波动风险,保障全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这一重大工程的落地,将成为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据悉,项目建设和运营期间将直接创造500余个就业岗位,并带动生物质收储运、装备制造、技术服务等产业链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其高技术含量和前瞻性定位,正成为吸引人才回流的“强磁场”。一批曾流向东南沿海的能源、化工领域专业人才,因该项目而选择返乡就业,为吉林“引凤还巢”战略写下鲜活注脚。
本文内容来源于国际能源网等公开信息,“新能源技术与装备”整理,责任编辑:胡静,审核人:李峥
版权声明∶转载新能源网站内容,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process@vogel.com.cn,请添加小编微信号(msprocess)详细沟通。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