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富氢能、亿华通、国鸿氢能等五大上市氢能企业2024年业绩全部披露完毕。从统计结果来看,氢能企业目前恐怕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2024年五家氢能企业合计净亏损为18.2724亿元,并且没有一家氢能企业处于盈利状态,与去年同期相比,业绩都在下滑。
国富氢能:
公司2024年营业收入4.59亿元,同比下降12.22%,亏损为2.103亿元,亏损幅度高达186.86%。
国富氢能成立于2016年6月,于2024年11月15日在港交所上市,公司是国内领先的氢能储运设备制造商,业务涵盖氢能装备制造、储运、应用等环节,曾被称为“储氢瓶第一股”。
公告称,集团收入主要来自燃料电池系统制造商销售氢燃料电池电堆及向下游制造商销售氢燃料电池系统。据悉,收入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氢燃料电池行业仍处于商业化早期阶段,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
国鸿氢能:
2024年营业收入4.42亿元,同比下降42.85%,净亏损为4.072亿元,同比下滑0.67%,2023年同期亏损4.044亿元。可以看出,国鸿氢能2023年亏损过多。
国鸿氢能成立于2015年6月,于2023年12月5日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氢燃料电池电堆及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领先技术型氢燃料电池公司。
公告称,本次业绩下滑的原因是因为氢燃料电池行业仍处于商业化早期阶段,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短期内市场销量承压,公司产品销量下降,同时产品研发迭代等增加了许多费用。尽管如此,国鸿氢能在氢燃料电池电堆出货量方面仍保持行业领先,2022年其电堆出货量占中国市场份额的24.4%,位居第一。
亿华通:
2024年营业收入为3.67亿元,同比减少54.21%;净亏损为4.564亿元,同比下滑87.68%,一样也是营利双降。
此外,今年3月份亿华通还与中国旭阳集团签订相关协议,用亿华通自家的股份去收购中国旭阳集团旗下的旭阳氢能,协议完成后,亿华通的实际控制人将变为中国旭阳集团的实际控制人。
重塑能源:
公司2024年营业收入为6.49亿元,同比下滑27.53%,净利润为-7.373亿元,同比下滑39.25%,在五家企业中亏损最大。
据此前招股说明书显示,重塑能源2021-2023年营收分别为5.24亿元、6.05亿元、8.95亿元,同比增加15.45%、47.93%;同期净亏损为6.54亿元、5.46亿元、5.78亿元。
重塑能源成立于2015年9月,于2024年12月6日登录港交所,重塑能源在氢燃料电池系统的研发和生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特别是在燃料电池电堆、膜电极和双极板的自研自产方面。2023年,公司在中国氢燃料电池系统市场的份额为23.8%,在重卡市场的份额为42.4%。
2024年重塑能源氢燃料电池系统业务收入约为3.30亿元,占比总营收的50.94%,而去年该业务收入为6.37亿元,2024年减少了3.07亿元,同比下滑48.19%。
金源氢化:
2024年仅亏损1604万元,营业收入为31.02亿元,同比增长33.12%,净利润由2023年的5493万元跌到-1604万元。其中,2024年下半年,金源氢化亏损高达4627万元。
金源氢化成立于2012年,2023年12月20日在港交所上市。公司主要生产于生产和销售加氢苯类化学品,以及能源产品包括煤气、液化天然气、成品油等。
对于下半年的下滑,金源氢化在业绩披露中表示,主要是因为加氢苯基化学品的价格以及原材料粗苯的价格涨幅不一致导致,2023-2024年加氢苯基化学品的价格上升达到约8%,但原材料粗苯的价格上升达到约12%,两者相差约4%。
总 结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五家氢能上市公司,除了金源氢能有所盈利外,其余四家近几年都在亏损。
此外,除金源氢能,其余四家都是氢燃料电池企业。当前氢燃料电池系统主要用于氢燃料电池汽车等交通领域,受到2020年国内氢燃料电池政策的影响,相关产业投资一时风起,许多氢能企业也是在这些政策下出现。
据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月18日,中国目前有3662家氢能相关企业。2021年和2023年分别突破2000家、3000家。
但在企业数量不断增长的背后,我国的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却没有同步地快速增长。行业数据显示,2024 年国内氢燃料电池车销量同比增长8%,明显低于2023 年的42%增速。另外,截至2024年底,我国燃料电池汽车累计销量2.4万辆,远低于国家发展规划要求2025年底5万辆的数量。
此外,加上氢燃料电池本身就有着成本高、国内加氢站等相关产业链布局不够等的发展痛点,以及氢能目前也存在着不少技术难题,急需研发资金。
被誉为“氢能第一股”的亿华通在港股以及A股两次上市,最后都要变卖自家控制权才能换来发展,可见目前氢能行业发展之不顺。
因此,五家上市氢能企业业绩全部亏损也不足为怪。不过,氢能在清洁能源中还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存在,当前存在难题是正常的,但怎么克服当前问题,从而来迎来氢能行业的热潮,是每一家氢能企业需要考虑的。
本文内容来源于预见能源、各公司公告等公开信息,“新能源技术与装备”整理,责任编辑:胡静,审核人:李峥
版权声明∶转载新能源网站内容,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process@vogel.com.cn,请添加小编微信号(msprocess)详细沟通。
根据中国氢能联盟研究院,预计到 2050 年全球氢气需求量将达到 6.6亿吨,其中中国约为 1.95 亿吨(2022 年仅 0.35 亿吨)。
2024-04-02 ForceInstitute
本文梳理了阳光氢能、大陆制氢、派瑞氢能、考克利尔竞立、中能建、奥扬绿能、龙蟠科技、隆基氢能、重塑能源、中国石油、中电绿波、爱德曼、氢盛能源、亿纬氢能、等27家企业的32个事件,一窥当下电解槽领域发展情况。
2024-03-15 高工氢能
本文梳理了阳光氢能、大陆制氢、派瑞氢能、考克利尔竞立、中能建、奥扬绿能、龙蟠科技、隆基氢能、双良集团、东方锅炉、重塑能源、中国石油、中电绿波、爱德曼、淳华氢能、氢盛能源、亿纬氢能、亿利氢田时代、赛克赛斯、思伟特、氢辉能源、华电重工、天合氢能、厚普股份、稳石氢能、国富氢能、安思卓等27家企业的32个事件,一窥当下电解槽领域发展情况。
2024-03-09 高工氢电
2025-03-25
2025-03-27
2025-04-02
2025-04-01
2025-04-07
2025-03-25
2025-04-02
氢能作为一种备受追捧的零污染高效能源,其稀缺性使得人们对其渴求不已。然而,能耗巨大的压缩过程以及极低温度下的液化环节,被视为通往氢能转型之路上的重大障碍。在此背景下,氨成为热门的替代选项,尽管这种物质带有些许气味,但它有望成为能源转型中的奇迹材料。
作者:Dominik Stephan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