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氢能主要上市企业财报基本已披露完毕。整体看来,2024年中国氢能产业在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下进入深度调整期,以中国石化、佛燃能源、长盈精密等为代表的企业依托资源整合能力加速布局,联动以氢能为代表的绿色动能实现一定突破;而燃料电池上市企业则因商业化进程滞后、技术迭代压力及成本高企持续承压。
1、长盈精密全年营收和净利润均创历史新高
2025年4月17日,长盈精密(300115.SZ)发布2024年年报。报告显示,公司2024年营业收入为169.34亿元,同比增长23.40%;归母净利润为7.72亿元,同比增长800.24%;扣非归母净利润为5.31亿元,同比增长2750.70%。
2024年,全球消费电子产品销售逐步回暖,新能源行业在能源转型与绿色发展的大潮下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与创新变革。在此背景下,公司持续聚焦消费电子精密零组件及新能源产品零组件两大主营业务,积极推进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业务等新业务的发展,同时围绕采购、人力、费用等方面全面展开降本增效工作。在多重积极因素的推动下,公司全年营收和净利润均创历史新高。
在新能源行业,公司主要开发、生产、销售应用于新能源车及储能的电池结构件、高压电连接、氢燃料电池双极板产品等,下游客户包括电池生产商、模组集成商、整车厂等。
2、亿华通氢能第一股10年营收增长记录终结
4月1日,氢能第一股亿华通(688339.SH、02402.HK)发布的港股2024年业绩公告显示,2024年该公司营收大幅下降54.21%,2014—2023年连续10年增长的记录未能延续。净利润方面则继续亏损,已连亏5年。
对于业绩下滑,亿华通表示主要是因为在当前宏观经济环境承压的背景下,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资金周转压力增大,影响了产业链订单项目的推进,且燃料电池行业尚处于商业化的初期阶段,市场的产销规模总体偏小,行业竞争加剧叠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氢能源电池市场需求大幅度下滑。
此前在3月12日,亿华通发布公告拟通过发行股份方式购买定州旭阳氢能100%的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交易完成后,定州旭阳氢能将成为其全资子公司,亿华通的控股股东将变更为旭阳集团。随后在4月11日,亿华通出资1000万元成立张家口菱碳科技有限公司,持股100%,发力氢能上游。
3、永安行氢能收入9095.94 万元
4月11日,永安行(603776.SH)发布2024年年报,报告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4.58亿元,同比下降16.03%;归属净利润为-6830.41万元,扣非净利润为-1.47亿元。尽管公司持续在氢能技术和芯片研发方面取得进展,但受应收账款回款延迟和坏账计提增加的影响,整体业绩仍处于亏损状态。
其中氢能产品销售及服务收入为 9,095.94 万元,公司控股子公司常州永安行氢能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了高新技术企业首次认定。公司共享氢能助力自行车已经在江苏昆山、江苏张家港、江苏常州、广东肇庆、浙江乐清、云南丽江等城市和南京中山陵景区为城市提供“氢出行”服务。报告期内公司推出了多款新产品,主要产品为制氢储氢能源系统和氢气灶。
4、威孚高科氢能业务取得系列重要进展
4月19日,威孚高科(000581.SZ)发布了2024年年报。报告显示,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11.67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6.6亿元。
威孚高科在氢能及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报告期内,公司完成了燃料电池产品重点客户超大功率金属双极板、重点客户高性能单电池、重点客户膜电极开发及批产。此外,公司还完成了重点客户供氢组件的整车验证,并获取了多个电子节温器、氢喷射器、电子水泵、引射器等项目定点。
在可再生能源制氢方面,威孚高科实现了百千瓦级PEM电解水制氢系统平台产品开发集成,并获批制氢装备工业用示范运行项目。这些进展表明,公司在氢能领域的布局正在逐步落地,未来有望成为公司新的增长点。然而,氢能业务目前尚未对公司的整体财务表现产生显著影响,未来仍需持续关注其商业化进程。
5、国富氢能亏损显著扩大
3月27日,国富氢能(02582.HK)最新公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59亿元,下降12.2%;归母净亏损2.1亿元,较上年7330万元亏损显著扩大。每股基本亏损2.12元,上年同期为-0.81元。
国富氢能表示,中国氢能行业仍然处于早期商业化阶段,其特点是基础设施不断变化及市场充满竞争。该等因素导致客户需求及订单波动。客户的采购决策受包括业务成功、规划、财务表现及预算政策等多项因素影响。
车载高压供氢系统及加氢站设备仍是公司主要收入来源,但面临市场需求波动。公司表示,尽管2024财年的收益减少,但公司将持续推进氢气液化、液氢储运及水电解制氢设备的研发,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以寻求突破。
6、国鸿氢能燃料电池系统销量下滑
2025年3月27日,国鸿氢能(09663.HK)公布年度业绩,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总收入约为人民币4.424亿元,同比减少约36.9%;毛利约为人民币4000万元,同比减少约77.2%;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约为人民币4.072亿元,而过往期间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约为人民币4.044亿元;每股基本亏损约为人民币0.79元。
2024 年是本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联交所」)上市后第一个完整会计年度,于报告期间,本集团的收入约为人民币4.424亿元,于过往期间约为人民币7.006亿元,减少36.9%。减少主要由于(i)本集团所处的氢燃料电池行业仍处于商业化早期阶段,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及行业正经历从「政策示范驱动型」向「场景商业化驱动型」转变的适应性调整,短期内市场销量承压,对市场推广及项目落地节奏有所影响,公司氢能燃料电池系统销量下滑;及(ii)公司产品的迭代更新及新产品的应用场景拓展,导致了短期内经营业绩的波动调整。
公司已于2025年4月10日就建议实行H股全流通向中国证监会提交备案申请,以求将合共4130.4万股内资股转换为H股。
7、中石化部分加氢站开始盈利
2025年3月21日,中国石化(600028. SH)发布2024年度业绩报告,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3.07万亿元,利润为人民币489.4亿元。中国石化表示,在成品油销售业务上发挥一体化优势,打造“油气氢电服”综合能源服务商。高标号汽油销量持续增长,累计建成加气站超千座、充换电站超万座,并推进氢能交通稳步发展,开拓境内外低硫船燃市场,船加油经营量世界第二,非油业务经营质量不断提升,全年成品油总经销量2.39亿吨。
在2024业绩说明会上,中国石化副董事长、总裁赵东表示,2024年公司加氢站整体盈利能力持续改善,在目前所经营加氢站中,部分负荷较高、毛利较好的加氢站可以盈利。
截至2024年底,中国石化已建成140余座加氢站,成为全球最大加氢站运营企业。在布局方面,中国石化初步打通了成渝万、京津唐、沪嘉甬、济青、汉宜和京沪等6条氢走廊,基本覆盖了“3+2”氢燃料电池示范城市群。其加氢站建设依托全国3万多座加油站的销售网络优势,按照“国家有布局、市场有需求、发展有效益、战略有协同”的发展原则进行布局。
8、金源氢化同比盈转亏
3月27日,金源氢化(02502.HK)公布2024年业绩,收益约31.02亿元,同比增长33.12%。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1603.8万元,同比盈转亏。每股亏损0.02元。
公告称,该集团的经营业绩主要受产品平均售价及平均采购价的变动推动,而产品销量主要由产能决定。集团2024年度的业务保持平稳,各主要产品的产能使用率大致保持,而集团的产品销售亦基本上达致一贯的满销。集团加氢苯基化学品的产能在第2023年第四季由每年约200,000吨增加至400,000吨,于2024年度,LNG 生产设施的产能为每年约72,000吨,而氢气的产能则是317.0百万立方米(包括合营公司金江炼化的产能)。
9、重塑能源交出上市后首份年报
3月28日,重塑能源(02570.HK)公告,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年度业绩,总收入约为人民币6.49亿元,同比减少约27.5%。其中来源于海外地区的收入同比增加约151.7%,非车用场景的氢燃料电池系统销售收入同比增加约132.6%;公司经调整净亏损约为人民币4.17亿元,而过往期间公司经调整净亏损约为人民币4.71亿元;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并无宣派任何股息。
集团的收入减少主要由(i)氢能商业化场景及基础设施建设尚处于发展阶段;及(ii)本集团部分客户需求及订单的波动,导致氢燃料电池系统及零部件同比略有下降导致。公司展现出一定的业务转型和国际化潜力:海外市场收入同比大幅增长,延续了上一年度的快速增长势头,夯实了在海外市场的先发优势;非车用场景的燃料电池系统销售收入同比大幅增长,打开氢能科技多元应用增长空间;报告期间,公司经调整净亏损同比持续收窄,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流出同比大幅减少,财务状况持续优化。
10、佛燃能源营收首次突破300亿元大关
2025年3月21日,佛燃能源(002911. SZ)公布了其2024年财报,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315.89亿元,同比增长23.7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53亿元,同比增长1.03%;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8.0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3.81%。
具体来看,2024年,佛燃能源营收首次突破300亿元大关,创下上市以来新高。分业务来看,供应链业务收入达158.48亿元,同比激增82.21%,占总营收比重提升至46.43%,成为公司增长的核心动力。而传统城燃业务收入146.68亿元,占比46.43%,保持稳定增长。
在盈利能力方面,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达17.50亿元,同比增长9%,净现比(现金流净额/净利润)高达205.88%,凸显出较强的盈利质量。
新能源业务板块上,佛燃能源积极拓展氢能、热能、光伏和冷热储能等新能源服务。2024年新能源业务(含氢能)收入5.47亿元,占总营收1.73%。
文章内容来源高工氢电,“新能源技术与装备”整理,责任编辑:胡静,审核人:李峥
版权声明∶转载流程工业网内容,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process@vogel.com.cn,电话:16601379371(同微信)
4月28日,宁德时代洛阳基地项目一期一季度全线投产标达成,累计产值突破50亿元,为洛阳加速打造新能源产业提供强劲动力。
2025-04-30 储能前沿
海洋能源基础设施开发商Höegh Evi和技术集团Wärtsilä旗下的Wärtsilä Gas Solutions开发了据称是世界上第一个浮式氨制氢裂解装置。
2025-04-29 本网编辑
阿布扎比未来能源公司(Masdar)和法国可再生氢生产商Lhyfe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MoU),以探索欧洲大型绿色氢生产项目的潜在共同开发机会。
2025-04-29 本网编辑
2025-04-02
2025-04-07
2025-04-01
2025-03-31
2025-04-08
2025-04-02
2025-04-23
氢能作为一种备受追捧的零污染高效能源,其稀缺性使得人们对其渴求不已。然而,能耗巨大的压缩过程以及极低温度下的液化环节,被视为通往氢能转型之路上的重大障碍。在此背景下,氨成为热门的替代选项,尽管这种物质带有些许气味,但它有望成为能源转型中的奇迹材料。
作者:Dominik Stephan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