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国家能源局发布《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
中国氢能发展
国家层面,氢能作为前沿新兴产业列入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并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提出“积极有序推进氢能开发利用,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地方层面,共计22个省级行政区将氢能写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截至2024年底,全国累计发布氢能专项政策超560项,因地制宜推进氢能产业发展。
截至2024年底,全国氢气产能超5000万吨/年,同比增长约1.6%;2024年全年氢气产量超3650万吨,同比增长约3.5%。化石能源制氢仍占氢气供应主导地位,煤制氢产能约2800万吨/年,同比增长约0.7%;产量约2070万吨,同比增长约6.7%,新增产量主要应用于煤制油气;天然气制氢产能约1080万吨/年,与上年基本持平;产量约760万吨,同比下降约4.4%。工业副产氢产能约1070万吨/年,同比增长约5.3%;产量约770万吨,同比增长约4.0%。电解水制氢产能约50万吨/年,同比增长约9.7%;产量约32 万吨,同比增长约3.6%。
氢气的生产和消费主要分布在山东、内蒙古、陕西、宁夏、山西等传统重工业所在地区,合成甲醇、合成氨氢气消费量占细分氢气消费领域前两位,分别约995万吨和950万吨,占比27%和26%;炼化和煤化工氢气消费量分别约600万吨、405万吨,占全国氢气消费量16%和11%。其他氢气消费分布在交通、供热、冶金等多个不同领域。
截至2024年底,全国各地累计规划建设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项目超600个,其中,已建成项目超90个,在建项目超80个;已建成产能约12.5万吨/年,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地区,分别约占全国已建成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产能45%和44%。2024年新建成项目35个,新增产能约4.8万吨/年,同比增长约62%。从下游消纳场景看,主要应用于交通、炼化、合成氨、合成甲醇以及冶金、供热、发电、储能、科研等领域。
根据中国氢价指数显示,2024年全国平均生产侧、消费侧氢能价格分别降至30元/千克以下和52元/千克以下;2024年12月,全国氢能生产侧价格降至28.0元/千克,相较上年同期下降幅度约15.6%,消费侧价格降至48.6元/千克,相较上年同期下降幅度约13.7%,创下氢能生产侧、消费侧均价统计最低点。
从不同区域看,2024年底,示范城市群氢能生产和消费侧价格分别为27.4元/千克、45.7元/千克,非示范城市群生产和消费侧价格分别为28.5元/千克、56.4元/千克,示范城市群相对更具备价格优势;从变化趋势来看,示范城市群和非示范城市群价差收窄趋势明显,2022、2023年底示范城市群生产侧价格分别高于非示范城市群4.5元/千克、2.7元/千克,2024年底示范城市群生产侧价格低于非示范城市群1.1元/千克;2022、2023、2024年底示范城市群消费侧价格分别低于非示范城市群21.8元/千克、15.7元/千克和10.7元/千克,相关政策逐步引导氢能价格下降。
交通应用方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稳步推进,京津冀、上海、广东、郑州、河北五个城市群累计推广燃料电池汽车超1.5万辆,累计建设加氢站160座,累计示范运行里程超3.9亿公里。
世界氢能发展方面
截至2024年底,全球已有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公布氢能发展战略。2024年,埃及、越南等9国制定发布国家氢能战略。
埃及提出到2030年实现年产150万吨清洁氢,其中140万吨用于出口。澳大利亚修订《国家氢能战略》,计划到2030年每年至少出口可再生氢或氢基衍生品20万吨,到2050年扩大氢气生产规模到1500万吨以上;乌拉圭《绿色氢能及其衍生品发展路线图》目标到2040年电解槽装机达到9吉瓦,其中6吉瓦应用于氢、氨以及航空和航运燃料等出口。
截至2024年底,全球氢能生产消费规模约1.05亿吨,同比增长约2.9%,可再生能源制氢产能增长提速,其他清洁低碳氢产能增长相对放缓。目前,全球合成氨、合成甲醇、炼化和冶金、供热等其他领域年氢气消费量分别约3200万吨、1750万吨、4300万吨和1300万吨,氢能仍主要作为原料用于工业过程。氢能生产仍以化石能源制氢为主,占比80%以上,其中加碳捕集装置的化石能源制氢年产量在百万吨左右。
各类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项目试点逐步建成落地,累计建成产能超25万吨/年;2024年新增产能超7万吨/年,同比增长约42% ;新建成项目单体规模加快提升,千吨级以上项目占比超过80%;中国、欧洲新建成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项目产能占全球的63%和24%,累计建成相关项目产能占比约51% 和30%,逐步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氢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引领地区。
交通领域,全球在营加氢站总数超1200座,同比增长超30%,主要国家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超过9万辆,同比增长超11%;氢基燃料船舶订单总数约200艘,占替代燃料船舶总量的39%。
报告如下:
本文内容来源于氢能汇等公开信息,“新能源技术与装备”整理,责任编辑:胡静,审核人:李峥
版权声明∶转载新能源网站内容,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process@vogel.com.cn,请添加小编微信号(msprocess)详细沟通。
招标 | 总投资18.51亿元!内蒙古呼伦贝尔氢通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启动招标;招标 | 100Nm³/h制氢站 !国家电投江西核电棉船风电配套制氢储能项目PEM电解水制氢设备招标;
2025-04-16 中国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
亿纬锂能与德国KBS重磅合作,聚焦欧洲物流车辆锂电化;上汽首款全固态电池“光启电池”2027 年落地;
2025-04-15 公开信息
2025-04-02
2025-04-07
2025-04-01
2025-03-31
2025-04-08
2025-04-02
2025-04-23
氢能作为一种备受追捧的零污染高效能源,其稀缺性使得人们对其渴求不已。然而,能耗巨大的压缩过程以及极低温度下的液化环节,被视为通往氢能转型之路上的重大障碍。在此背景下,氨成为热门的替代选项,尽管这种物质带有些许气味,但它有望成为能源转型中的奇迹材料。
作者:Dominik Stephan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