钠电池一直被认为是极具潜力的电池技术。2022年锂价高位之时,钠电以其资源易得的特性备受关注。近两年,伴随着锂价的一路下行,钠电逐步淡出了大家的视野,但各大厂商对于钠电的研究从未停止。
近日,宁德时代、比亚迪、海辰储能等大厂相继公布钠电池产业化最新进展,钠电池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宁王”钠电池已成功落地多个车型
作为国内电池龙头,“宁王”在钠电池领域不曾放松。2021年,宁德时代发布第一代钠电池,电芯单体能量密度达160Wh/kg,常温下充电15分钟电量可达80%以上;在-20℃拥有90%以上的放电保持率。
今年10月,宁德时代再次公布钠电池进展。10月24日,宁德时代发布骁遥超级增混电池,将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按一定比例和排列进行混搭集成。
钠电池的加入显著提升了电池的低温性能,打破了新能源车型的低温局限性。据宣传,骁遥增混电池实现零下四十度极寒环境可放电,零下三十度可充电。
宁德时代表示,目前,骁遥电池已经成功落地多个车型品牌,包括理想、阿维塔、深蓝、启源、哪吒。预计到2025年,包括吉利、奇瑞、广汽、岚图等在内的近30款增混车型,都将配备宁德时代骁遥超级增混电池。
两大储能龙头发布钠电新品
近一个月来,比亚迪、海辰储能相继发布钠电储能产品,储能钠电时代加速到来。
比亚迪发布全球首个高性能钠离子储能系统(BESS)。今年11月底,比亚迪储能英国和爱尔兰负责人王凯在LinkedIn上宣布,推出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产品——MC Cube-SIB ESS。
据介绍,比亚迪MC Cube-SIB ESS储能系统的容量为2.3MWh,标称电压为1200V,电压范围为800V-1400V。该产品使用了公司标志性的刀片电池,并采用“CTS集成设计 Cell to System”。
12月12日,海辰储能发布电力储能专用钠离子电池∞Cell N162Ah,该产品采用磷酸焦磷酸铁钠正极搭配硬碳负极的技术路线,实现了长寿命、宽温域、高倍率、高能效、高安全等诸多特性。
据介绍,∞Cell N162Ah在超长寿命、倍率性能以及安全性表现优异,产品循环寿命超过20,000次(70%SOH);在10C超大倍率条件下进行放电,容量保持率高达85%。
产业化进度是钠电池大规模发展的关键
面对虎踞龙盘的储能电芯市场,入局时间尚短、技术积累不具备优势的领湃科技是能够实现突破,还是重蹈动力电池领域覆辙,维科网储能将持续关注。
能量密度是钠电池与锂电池的核心差异。受限于材料特性,钠电池在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上不及锂电池。从海辰储能发布的钠电池储能电芯中,不难看出循环寿命可通过技术创新解决,而能量密度则是技术手段难以解决的核心差异。
储能电池对能量密度的要求相对低,成本和安全性是核心考量。钠电池的电解液不易燃爆,安全性更佳,高低温性能优异更适配于储能场景。
成本是限制钠电池大规模应用的瓶颈。自然界中钠储量丰富,其地壳丰度是锂元素的400倍以上,理论上成本对比锂电池应该具有优势。然而,受限于产能规模和技术路线多样,目前钠电池的成本优势并未充分体现。
今年以来,钠电池产业化正在逐步加速趋势。
6月,盘古新能源首条钠离子电池柔性量产线投产,产能0.5GWh,同时5GWh兼容的钠电池智能自动化生产线的建设工作也已经启动
8月,宁夏安能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6GWh钠离子电池生产一期项目正式投产,预计年产能可达2GWh。
12月,浙江卡波恩新材料有限公司位于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的硬碳生产基地已成功投产,其生物质硬碳负极材料年产能可达1500吨;深圳市国钠科技有限公司的2GWh钠离子电池项目正式投产。
后记
今年两大钠电池储能电站已投运,钠电池储能未来可期。5月11日,我国首个大容量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伏林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在广西南宁建成投运。
6月30日,大唐湖北100MW/200MWh钠离子新型储能电站科技创新示范项目一期工程建成投运,投产规模50MW/100MWh,这是我国首个百兆瓦时级别钠离子储能项目。
钠电池在低温性能、安全性、潜在降本空间方面优势突出,但其性能特征和市场前景已被市场充分认知。伴随着大厂的跟进和产业链产能建设,桎梏发展的成本问题将逐步被解决,维科网储能将持续关注钠电池储能最新进展。
本文内容来源于钠电派等公开信息,“新能源技术与装备”整理,责任编辑:胡静,审核人:李峥
版权声明∶转载新能源网站内容,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process@vogel.com.cn,请添加小编微信号(msprocess)详细沟通。
亿纬锂能与德国KBS重磅合作,聚焦欧洲物流车辆锂电化;上汽首款全固态电池“光启电池”2027 年落地;
2025-04-15 公开信息
2025-04-23
2025-04-11
2025-04-15
2025-04-16
2025-04-25
2025-04-18
氢能作为一种备受追捧的零污染高效能源,其稀缺性使得人们对其渴求不已。然而,能耗巨大的压缩过程以及极低温度下的液化环节,被视为通往氢能转型之路上的重大障碍。在此背景下,氨成为热门的替代选项,尽管这种物质带有些许气味,但它有望成为能源转型中的奇迹材料。
作者:Dominik Stephan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