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网制氢是将风光发电机组产生的电能,不经过电网直接提供给电解槽系统进行制氢。
其不受电网和容量的限制,适合偏远地区或无法接入传统电网的地方,省去了并网辅助设备,避免了并网带来的问题,也无需缴纳输配电费用,减少了电力输送环节成本。
离网制氢成为趋势的原因
降低成本
电费是影响制氢成本的主要因素,而风光电价比国网电价便宜很多,离网制氢可以使新能源实现就地消纳,能带动制氢用电成本大幅下降,是提升绿氢成本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提高绿氢生产规模
可以更好地就地消纳新能源,不受电网容量限制,能够实现大规模绿氢生产,满足未来对绿氢的大量需求。
适应新能源发展特点
近年来,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在电力系统中的占比不断提高,同时也带来了弃风、弃光等问题。氢能作为长周期储能的有效介质,离网制氢可以降低风光发电对电网冲击、就地消纳新能源电力,有望成为未来重要的消纳方式。
离网制氢正凭借经济性与战略价值的双重突破,加速从技术验证迈向产业规模化。这种模式不仅重构了氢能生产成本曲线,更成为破解新能源消纳难题、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战略性解决方案。
一、重塑绿氢经济性边界
1.1 电力成本结构性突破
我国新能源成
本持续探底,内蒙古地区2025年光伏平准化度电成本(LCOE)已突破0.18元/kWh,较传统电网电价形成
50%以上的成本优势。离网模式通过取消并网设备配置,单兆瓦制氢系统可节省输配电设施投资约150万元,实现电力成本的全链条优化。
1.2 全生命周期成本优化
模块化电解槽技术推动设备成本持续下行,单位千瓦投资从2500元向1500元区间演进。储能协同创新取得实质性突破,通过储氢系统与电解装置的智能联动,设备启停频率降低60%,维护成本降幅超过40%。行业预测显示,2030年标准化制氢成本(LCOH)将突破20元/kg临界点,较传统模式下降60%。
二、开启能源产业新范式
2.1 突破电网物理约束
面对全国平均4.5%的弃风弃光率,离网制氢开创了新能源全量消纳新路径。鄂尔多斯500MW级制氢基地的建设实践,验证了单项目年产2.5万吨绿氢的规模化能力。在新疆、西藏等电网薄弱地区,该模式可激活15亿亩荒漠化土地的能源开发潜力。
2.2 产业链多维协同
能源化工领域已形成"绿电-绿氢-绿氨"的产业闭环,内蒙古示范项目实现碳排放强度下降30%,生产成本优化18%。交通能源革命同步加速,预计到2030年氢能重卡市场渗透率将突破15%,离网制氢支撑的加氢网络可形成半径50公里的分布式供能体系。
三、重构能源系统生态
3.1 新型电力系统核心组件
氢能储能展现出100天以上的超长周期调节能力,有效填补现有储能技术的时间维度空白。通过制氢负荷的动态调控,可平抑30%以上的风光出力波动,降低系统备用容量需求25%,显著提升电网运行稳定性。
3.2 国家能源安全支柱
核心技术国产化率突破90%的产业现实,使离网制氢成为保障能源自主可控的战略抓手。该模式可降低我国65%的氢能进口依赖度,同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内蒙古氢能产业集群已培育数百家产业链企业,创造就业岗位数万个。
当制氢成本突破20元/kg的临界值,离网制氢正在完成从产业补充到能源主力的角色转换。
重大离网制氢项目
大唐多伦15万千瓦风光制氢项目
据了解,大唐多伦15万千瓦风光制氢项目是大唐集团首个绿氢重点示范项目,规划建设新能源系统装机容量15万千瓦的新能源发电场和额定产氢量14000Nm³/h的电解水制氢装置,其中配置的12台1000Nm³/h和1台2000Nm³/h 碱性电解水制氢设备,年产氢气可达7059万标方。
作为国内首个中大型风光离网制氢深度耦合煤化工科技示范项目、盟级重点项目,项目由大唐多伦瑞源新能源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约13亿元,2023年11月正式开工,2025年1月17日,该项目正式投产。
图源内蒙古电力集团锡林郭勒供电公司
离网制氢的挑战
风光发电波动性问题
1)对电解槽寿命的影响:
风光发电具有天然的不稳定性和间歇性,其输出功率会随时间变化而大幅波动。国内目前多数绿氢项目采用碱性电解槽,这种电解槽的负荷范围相对较窄,当离网制氢没有电网支撑时,风光发电的剧烈波动会直接作用于电解槽。频繁的大幅功率波动会使电解槽内部的电极、隔膜等部件承受不均匀的应力,加速部件的疲劳和老化,从而缩短电解槽的使用寿命。
2)对氢气纯度及安全性的影响:
风光发电波动导致的制氢功率过小,可能会使电解水过程不充分,造成氢气纯度下降。而氢气中如果混入过多杂质,例如氧中氢浓度上升,会增加安全隐患,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引发爆炸等危险情况。
与电解槽容量配比问题
1)离网制氢经济性与电解槽利用率的关联:
离网制氢的一个关键目标是降低制氢成本,而电解槽的利用率或者制氢小时数直接关系到制氢成本。风光发电的年利用小时数通常较低,一般在1500-2500小时左右,相比之下,并网制氢的年利用小时数可达8000小时。这意味着在离网制氢模式下,电解槽的利用率相对较低,导致单位氢气的生产成本上升,离网制氢的经济性变差。
2)容量配比优化的难点与平衡考量:
为了提高离网制氢的小时数,往往需要配备更多的储能、储氢设备。然而,增加储能和储氢设备的数量会显著增加设备投资成本。因此,如何优化发电、储能与电解槽的容量配比,在设备投资和制氢经济性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这需要综合考虑风光资源的特性、制氢需求的波动、储能和储氢设备的性能与成本等多个因素,通过复杂的计算和模拟来确定最优的配置方案。
控制策略问题
1)多方参与带来的协调复杂性:
离网制氢项目通常涉及发电企业、储能企业、电解槽企业以及电力设计院等多个参与方。每个参与方都有自己的专业领域和利益关注点,各方之间的协调和沟通难度较大。例如,发电企业关注发电效率和稳定性,储能企业注重储能系统的性能和成本,电解槽企业关心电解槽的运行效果,而电力设计院则需要从整体系统的角度进行规划和设计。如何通过有效的控制策略,使这些不同参与方的设备和系统能够协同工作,实现整个离网制氢项目的高效运行,是一个重大挑战。
2)对数字化、智能化手段的需求:
由于离网制氢系统的复杂性和多参与方的特性,传统的人工控制和简单的控制策略难以满足要求。需要借助数字化、智能化的手段,对发电、储能、制氢各个模块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控制策略。例如,利用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实时采集风光发电功率、电解槽运行状态、储能设备的电量等数据,通过智能算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预测未来的功率变化和制氢需求,从而自动调整发电功率、储能设备的充放电以及电解槽的工作状态,以实现最优的运行效果。但目前在这方面的技术应用和实践经验还相对不足,需要进一步的研发和探索。
本文内容来源于瑞麟氢能等公开信息,“新能源技术与装备”整理,责任编辑:胡静,审核人:李峥
版权声明∶转载新能源网站内容,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process@vogel.com.cn,请添加小编微信号(msprocess)详细沟通。
天津中合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合基因)与天津天保控股有限公司合作签署了DNA合成项目,标志着新一代DNA合成技术——酶促DNA生物合成技术正式迈向产业化,为合成生物学领域注入了“中国智造”新动能。
2025-05-12 钱伯章
2025-04-23
2025-04-25
2025-05-08
2025-05-08
2025-05-07
2025-05-08
2025-05-09
氢能作为一种备受追捧的零污染高效能源,其稀缺性使得人们对其渴求不已。然而,能耗巨大的压缩过程以及极低温度下的液化环节,被视为通往氢能转型之路上的重大障碍。在此背景下,氨成为热门的替代选项,尽管这种物质带有些许气味,但它有望成为能源转型中的奇迹材料。
作者:Dominik Stephan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