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2日,中国石化青岛炼化公司累计向社会供应燃料电池氢正式突破1000吨,青岛氢能产业规模化应用迈入新阶段。
2021年1月,青岛在西海岸新区率先开通氢能公交示范线,但当时区域内及周边缺少支撑氢能产业发展所必需的燃料电池氢气资源,需自300千米以外的其他城市长途运输氢气,运距长、稳定性差,对氢能产业高质量健康发展形成制约。
为解决“用氢荒”难题,青岛炼化首创化学精制法燃料电池氢生产技术,于2021年8月产出青岛市第一车、中国石化在山东省第一车燃料电池氢,当年出厂氢气22吨,解决了氢能公交车、氢能港口和氢能产业起步阶段无氢可用的难题。2025年1月至7月,该公司出厂量已达246吨,超过2024年全年。
目前,青岛炼化日出厂燃料电池氢约1500千克,是胶东半岛地区氢能供应第一公司,也是全国首个独立建设和经营公用加氢站的石化企业。
据悉,该公司在氢能“产研加”示范园内建设了全国首座“碳中和”加氢站。青岛炼化该加氢站采用虚拟储氢技术,降低能耗50%以上,加氢站所用电来自海水漂浮式光伏电站产生的零碳绿电。未来,青岛炼化将建设工业规模海水制氢示范项目,并把现有加氢站升级为全国首座海水制氢加氢站。
本文内容来源于新能源技术与装备,责任编辑:胡静,审核人:李峥
版权声明∶转载新能源网站内容,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process@vogel.com.cn,请添加小编微信号(msprocess)详细沟通。
根据2025年7月24日的联合声明,Syensqo SA和电池回收初创公司Cylib GmbH(德国亚琛)已经从废旧电动汽车电池中生产出电池级氢氧化锂。
2025-07-31 本网编辑
2025-07-17
2025-07-23
2025-07-18
2025-07-28
2025-08-01
2025-08-04
氢能作为一种备受追捧的零污染高效能源,其稀缺性使得人们对其渴求不已。然而,能耗巨大的压缩过程以及极低温度下的液化环节,被视为通往氢能转型之路上的重大障碍。在此背景下,氨成为热门的替代选项,尽管这种物质带有些许气味,但它有望成为能源转型中的奇迹材料。
作者:Dominik Stephan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