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储氢方式主要分为四类,分别为高压气态储氢、低温液态储氢、有机液态储氢、固体材料储氢。本文将对这四类氢能储存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讨论这几种储氢技术的原理、技术特点、研究重点、主要突破点和未来发展方向。 MORE
2024-07-06 化工进展
根据所使用的电解质类型和操作条件,电解水方法可分为四类: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器(PEMWEs)、碱性电解水器(AWEs)、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水器(AEMWEs)和高温固体氧化物电解(SOECs)。 MORE
2024-07-03 先进膜材料AdvMembraneMater
氢能利用形式广泛,氢燃料电池汽车、燃料电池叉车、燃料电池电站、通讯基站应急备用电源等氢能利用典型产品已逐步推广,这对解决世界面临的能源和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MORE
2024-07-03 上海市氢科学技术研究会
加氢站作为氢能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其安全性和稳定性对于氢能产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增压泵作为加氢站的主要部件,在运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故障,这些故障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处理和解决,不仅会影响加氢站的正常运行,还可能对人员和环境造成危害。 MORE
2024-07-02 特嗨氢能
人类工业生产以及对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日益严重。为有效遏制全球温升,需对CO2进行捕集和利用。以CO2为原料,进行加氢制甲醇是一条具有前景的碳减排和清洁能源再生产的路径。从催化剂研究、工业应用进展以及经济性分析等方面入手,综述了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的技术现状,为后续扩大工业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 MORE
2024-07-02 苏静,张宗飞,张大洲
随着风机容量越来越大,混凝土塔筒的应用逐渐广泛。虽然混凝土塔筒已经有多年的应用经验,但并未大规模应用;应用数量较少、设计、供应链、安装等环节并未完全成熟,导致混凝土塔筒问题频发。多个项目由于混凝土塔筒质量问题而被迫拆除,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 MORE
2024-06-29 SGS工业服务
联合国发布的《2022年排放差距报告》向国际社会发出严峻警告:当前,全球行动远未能达到《巴黎协定》所设定的将本世纪全球变暖限制在1.5°C的目标。为应对这一紧迫的气候危机,各国政府必须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具体的应对措施,且刻不容缓。 MORE
2024-06-28 Carole Nakhle博士
Nikkiso Co. Ltd. 工业部门的Nikkiso 清洁能源和工业气体集团在韩国氢能源基础设施方面展开合作。 MORE
2024-06-27 氢眼探索
2024年6月21日,谢和平院士团队以深圳大学与四川大学为共同第一单位,东方电气为协作单位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In-situ direct seawater electrolysis using floating platform in ocean with uncontrollable wave motion”的研究成果。 MORE
2024-06-25 中国发展网
本文对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进行介绍,并针对多种风光耦合电解水制氢方案进行研究,展望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发展前景。 MORE
2024-06-25 分布式能源网 国电投北京绿氢科技 邢伟
加氢站是氢能产业的重要保障,是氢能产业链实现广泛应用的“最后一公里”,但是传统加氢站建设具有周期长、投资大等特点,加氢站的发展迫切需要探索破局途径。 MORE
2024-06-22 中关村氢能联盟
近日,特斯拉宣布即将推出首款氢能汽车Model H,并预计将于2026年首次亮相。这一消息不仅引起了外界的广泛热议,也标志着特斯拉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MORE
2024-06-22 国际能源网
2024年 4 月,全球首台、行业首创搭载远程180kW 级醇氢电动动力链的醇氢汽车起重机投入运营。该起重机来自太重集团,起重机最长主臂达44.5米,最大起重力矩为1372千牛米,最大额定起重量为25吨,不仅环保,而且相比于燃油款汽车起重机,综合运营费用能节约42%左右。 MORE
2024-06-22 远程星瀚重卡
近日,由捷方新能源总承包业主为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全球首制海上风电制氢项目核心模块顺利吊装结束,目前正在广东珠海海上风场紧锣密鼓的进行海上安装及模块间的功能性连接。 MORE
2024-06-21 氢云链
在获取绿氢的主要方式中,AEM被视为继ALK、PEM之后第三代电解水制氢技术,因其兼具ALK的低成本和PEM的高性能,被业界所看好,布局企业越来越多。今年开年至今,国内多家AEM企业在技术突破、订单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在国内绿氢浪潮加持下,AEM正逐渐进入提速发展新阶段。 MORE
2024-06-13 高工氢能
2024年6月5日上午,加注中国石化自主研发生物航煤的国产大飞机C919经过约一个多小时的飞行后,平稳降落在山东东营机场。同日,中国自主研发的ARJ21飞机在上海浦东机场成功完成了生物航煤试飞工作。 MORE
2024-06-13 中石化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CCUS)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技术路径和托底技术保障。中国CO2化学和生物利用技术与国际发展水平基本同步,在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方面,CO2加氢制绿色甲醇技术受到普遍关注也较为领先,该技术在国内外均处于工业示范阶段,而生产成本则是CO2加氢制绿色甲醇实现产业化的关键制约条件。 MORE
2024-06-12 中国国际石油化工大会
近日,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5吨/天氢液化器已成功运抵中山先进低温技术研究院(简称中山低温院),标志着我国在氢液化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该装备由中国科学院精心研制,中山低温院负责引进及后续的落地示范工作。 MORE
2024-06-12 科技日报
在近日举办的2024年c'c'c'c'c'c'c'c乘龙“第八届乘龙67品牌客户日”之上,东风柳汽乘龙为我们展出了一台搭载570马力玉柴YCK15510H-60氢发动机的乘龙H7牵引车,实车自重轻至8.8吨。 MORE
2024-06-12 卡车之家
2025-04-02
2025-03-27
2025-04-01
2025-04-07
2025-03-31
2025-04-02
2025-04-08
氢能作为一种备受追捧的零污染高效能源,其稀缺性使得人们对其渴求不已。然而,能耗巨大的压缩过程以及极低温度下的液化环节,被视为通往氢能转型之路上的重大障碍。在此背景下,氨成为热门的替代选项,尽管这种物质带有些许气味,但它有望成为能源转型中的奇迹材料。
作者:Dominik Stephan